第3章:永恒的信息瀑(6)

那么,信息瀑一旦发生,到底有没有方法阻止它呢?

目前,我们对信息传播和信息瀑的研究尚处于理论阶段,主要依靠计算机对其进行模拟。理论模型显示信息瀑其实非常脆弱,在强大的反作用信息面前很容易被击溃。社会学家称这种反作用力为“失验”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尤其是社会群体中的成员)会使用各种技术手段或社会屏障消除这种失验作用。的确,当我们使用代理服务器在网络中挑选感兴趣的内容时,当我们订阅新闻组或博客精选时,或是当我们对社交圈子之外的声音充耳不闻时,我们的做法无一不是在强化相同的东西。

更糟糕的是,否定性事实的出现只会更加强化群体的既有认识。在《当预言失灵》一书中,作者利昂·费斯廷格,亨利·瑞肯和斯坦利·斯坎特阐述了他们在1956年对于偶像崇拜行为的研究。此研究解释了当末日教派领导人有关末日降临的预言屡次失败后,其成员为何会更加坚信不疑的原因。和我们的想象正相反,预言的反复失败并没有导致群体成员的反驳和崇拜现象的降温,反而使他们对整个集体加倍忠诚。这表明,即使面对令人信服的证据,真正的信仰者不但不为所动,反而会更加坚定。费斯廷格观察到:

对于一个拥有信仰的人来说,要改变他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不同意其观点,他会转身而去;拿事实或数据进行说服,他会质疑你的资料是否可靠;采用逻辑分析,他会对你的结论不屑一顾。他们对自己的信仰,不但毫不动摇,反而会比以前更加坚定。实际上,别人的劝阻只会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诚去拥抱自己的信仰,去说服别人接受其观点。

因此,信息瀑一旦形成便很难加以制止,这是因为首先它们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形成,接着在社会认证过程中被强化,然后又受到了自我防护和巩固行为的隔离。

保罗崇拜现象

2008年,互联网上的党派之争可谓如火如荼,美国总统选举的网络造势活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火爆。除了选举机构通过网络大力宣传候选人和竞选纲领,笼络新选民和进行筹资之外(巴拉克·奥巴马通过小额网络捐献筹资25亿多美元),大量独立的小型政治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这些观点各异的政治网站,如HuffingtonPost和PajamasMedia,都成功地分化了大众,激发起他们巨大的热情,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各派选民踊跃参与讨论各种政治话题的景象。

在这些活动中,最能引发网络热潮的事件当属得克萨斯州众议员罗恩·保罗的堂吉诃德式参选过程。这个原本在参选前毫无名头的人物,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互联网上无处不在的现象,以至于一度成为某些人的反感对象。根据Technorati网站的数据统计,尽管在全美民意调查中其影响如昙花一现般短暂,但“罗恩·保罗”却是整个大选过程中网上搜索频率最高的词。有关他的新闻在Digg和Reddit网站多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的演讲片段在YouTube视频网上的点击率超过100万次,让领先于他的竞争对手约翰·麦凯恩和鲁迪·朱利安尼相形见绌。在竞选活动的高峰时期,Meetupcom网上出现了将近900个支持保罗的群体。  尽管没有民主党的支持认可和经费,但保罗却拥有一项金钱也买不到的优势——来自反正统派和技术精英分子等小众群体的热情追随。

对于保罗现象,美国《连线》杂志的一篇报道是这样描述的:

由于保罗的支持者大多都是资深的政治博客读者,因此网络中似乎到处都有他们的身影。许多政治网站的编辑都会收到读者的来信,强烈要求增加对保罗的新闻报道。有些博客刚一出现批评保罗的内容,马上就会招致几百条保罗支持者的愤怒回击。最令非保罗派们受伤的是,罗恩·保罗的大名总是在网络民意选举中排在首位,无论是大名鼎鼎的CNNcom还是无人关注的小博客,结果全都一样。

对此,很多著名博客网站曾抱怨保罗的支持者通过博客和社交网站以大规模动员投票的方式扰乱了大众真实民意的反映。这样做造成的结果是,对候选人而言,民意调查的影响力越来越弱,其作用还不如支持者的网上造势活动。保罗的支持者认为其成功之处就在于引发了无穷无尽网络草根阶层的响应,从而形成了一场规模浩大的,通过传统媒体无法实现的群众性运动。

保罗的支持者不仅统治了众多政治博客和新闻站点,他们还在各种社区网站中不遗余力地宣布这位偶像候选人的观点和主张,在MySpace、Facebook等网站每日发帖共享保罗的最新动态。

随着竞选的全面展开,保罗和网络支持者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每一次参加各州初选时都会成为最引人注目的明星。有意思的是,正如费斯廷格及其同事50多年前研究的末日教成员一样,在每次初选失利后保罗的支持者们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呼声更高,甚至主张成立专门的网络社区宣传保罗的观点。这似乎表明,他们的正义主张和反传统使命只会变得越挫越勇。

尽管评论家对此做法或许颇有微词,但保罗现象带给我们的经验却很宝贵:即网络的社会资本以及信息瀑效应,可以通过一小群忠诚的支持者实现人为创造和操纵。

系统突破

2003年8月15日,美国东北部正是典型的夏季闷热天气。随着日头升高,气温逐渐开始攀升。在市中心,中午时分已是酷暑难耐,各家各户的空调全都开始运转,当地的电力供应顿时显得紧张起来。不过,情况还不算糟糕,在电力局控制中心的电脑屏幕上,工程师看到系统还有足够的电力储备应付局面,因此没有必要限制居民节约用电,整个电网能够安然度过这个三伏天的考验。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发生在克利夫兰市郊外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竟然会改变这一切。

在后来的事故调查中,电力工程师发现下午4点10分左右俄亥俄州东湖市(Eastlake)的一家发电厂断网,原因是野外的一条高压输电线被大树拦腰截断。由于电网的负载设计早就考虑到这种问题,因此断网造成的供电缺口会自动转移到临近其他的发电厂。但是由于正赶上夏季用电高峰,附近几个电厂早就达到了超负荷运转,面对新的压力也纷纷断网,从而把更大的缺口转移到周边城市的电厂。就这样,整个链式反应持续了大概20多分钟,首先造成了从克利夫兰到阿克伦和托莱多的局部停电,然后迅速波及纽约、巴尔的摩、布法罗、奥尔巴尼、底特律和新泽西州的部分城市,接着又继续扩大范围,整个纽约州、新泽西州、佛蒙特州、康涅狄格州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大部分地区先后断电。在这场多米诺骨牌效应中,总计有265个发电厂,508台发电机瘫痪,造成5000多万美国人当晚不得不在一片黑暗中度过。换句话说,这也是一种瀑布效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