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伯特·穆尼兹和托马斯·奥吉恩在2001年的里程碑式作品《品牌社群》中,曾阐述过强势消费者群体中一些内在的共同特征。与杜尔凯姆的观点遥相呼应,他们的研究提出了以下三点重要特征:
1群体意识。指群体成员之间感到彼此密切联系,同时作为一个整体感到自己异于其他非成员的深刻感受。这种感觉有时也称为“共同归属感”。
汤姆·珀斯特姆和亚历山大·哈斯拉姆在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表明,一个群体可迅速地把成员团结起来,并能立即对其产生影响。
的确,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归纳,我们可以部分说明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小型群体为何会出现重大的社会影响方式,即便这些群体刚成立不久或组织尚不严密,在彼此影响方面无甚经验,但它们却都能迅速地形成规范、团结和社会意识概念。如果这种社会特征很突出,群体成员受其影响会以符合其内容和群体规范的方式采取行动。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社会规定和社会身份与社会认可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会求助于能够帮我们了解和处理各种现实问题的群体,而且会痴迷于可提供这些帮助的群体。如果我们重视这些群体,它们就会对我们的认知产生影响。因此,可以说社会身份和社会认可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惠的关系。
2共同仪式和传统。与所有群体一样,网络群体也必须借助仪式的力量。口碑营销专家杰基·休芭认为,仪式是“某个群体的共同体验,它能促进情感凝聚力。对外人而言,某种仪式可能非常怪异、疯狂,甚至是愚不可及;但对群体内部人士来说,它们往往象征着生命、死亡或复兴”。仪式的形式包罗万象,从一封简单的“欢迎加入”邮件到发行群内货币,再到发表文章和大事记陈列,这些都是保证群体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永葆青春的群体不仅要同心协力一致对外,还必须懂得如何彰显自己的历史、文化和自我意识。
3道德责任。指视整个群体及其成员利益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义务感。这种道德责任可以强化集体行为。
在有关群体行为的分析中有一点十分重要,穆尼兹和奥吉恩发现成功的群体和私人俱乐部很相似,即它们都有严格的加入标准。
当人们加入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时往往会觉得自己很特别。的确,在一群具有相似价值观,观点相近的群体成员中,得到他人的认同会让我们在心理上得到莫大的奖赏。研究表明,成功的群体很少有明确的管理层次结构,有些甚至是“大撒把”型组织。不过这些群体中都会有“内部人士”,他们知道的事情不但要比其他人多一些,同时也是整个群体的共同传统和内部语言的维护者。有些品牌社群常常会和其他品牌针锋相对——例如,研究者发现萨博车主会对沃尔沃品牌极度敌视。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团结“自家人”一致对外的力量有多强大。而那些最佳群体(人们往往称之为“模范”粉丝群,如福特汽车,苹果电脑和萨博汽车群的支持者)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支持的品牌,并坚定不移地开发新会员,其热情程度甚至远远超过了该品牌的生产企业。说的形象些,如果他们是可口可乐的骨灰级粉丝,他们不仅自己要身体力行地去饮用,还会把自己的亲朋好友,远亲近戚统统都给拉进来,一个都不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