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群体关系
其实虚拟社群能做到的不止上述内容,它们还能提供选择性现实。对此我们将在本书后面的部分进行详细说明(见第9章)。现在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加入某个群体意味着你总是要接受该群体的特性、世界观,有时甚至是一些空头理论。
这并不奇怪,毕竟我们都很清楚,选择加入某个群体可以满足我们的地位感,可以帮我们降低压力,还能和志同道合的人进行交流。
没错,人类从来都是这样的。无论是童子军或兄弟会之类的私人俱乐部或服务机构,抑或是海军陆战队这样高度强调信念的组织,我们的祖辈(也包括我们自己)参与的群体不但能提供新的友谊,还能丰富其人生意义。
只不过,如今我们对群体的选择更具灵活性。想想著名的共济会,或是国际扶轮社,要想加入这些组织必须经过漫长而严格的过程,你还要参加无休止的会议、各种仪式活动和入会程序。就连加入本地保龄球队,你也得置办行头,定期参加比赛,还要支付会费。
与此不同的是,基于网络的社会群体无需任何付出。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许多网络社区的成员彼此从没见过面。出于同样原因,这些群体非常容易组织,只需一个网络地址即可,完全不用像传统组织那样要操心各种设施、制服和其他装备。这种轻松加入方式导致的必然结果是,网络上的社区和群体数量出现了几何式的增长,其内容和形式也五花八门,既包括粉丝群和新闻站点,也包括大量引人注目的博客,随便在Google中输入一个主题进行搜索你都会得到成百上千与之相关的兴趣小组。
同样,由于这些网络群体可以轻松创建,因此对其进行维持的动力也大大下降。相比之下,组织一支童子军的难度要大得多,为保持其运转正常你必须时刻努力加以维护。而成立一个网站花不了多少钱就能搞定,即便是一个Web20网络社区所需的费用也不会超过几千美元。所以,如果这样的网站倒闭了,没人关注了,或是经营者失去兴趣了——那就随它去吧,反正重办一个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种情况会导致网络用户对社会群体(无论规模大小)表现出集体兴奋感。面对大量可自由选择的网站,有些人的兴趣会反复不定,还有些人则能长期地保持对某个网站的关注。此外,由于用户浏览网站时付出的时间成本和开销极低,因此现代网民很少守着一个网站过一辈子,而是看到感兴趣的群体就加入,这一点和传统组织的成员颇有不同。对现代网络用户来说,加入或是退出某个网站或社区简直比换件衣服还轻松。
乍一看,在这种组织形式中,用户的忠诚度很低,他们时刻不停地随着兴趣的指引和其他人结成短暂而并不可靠的“同盟”。其实,对80%的用户来说,其网上行为的确如此。我们随便在网上碰到一个博客或社区,点进去看一眼,发表两条意见,给他人捧捧场或泼点冷水,施展一下自己的专长,向“大虾”们问点问题——然后就把它给关闭了,也许再也不会回来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