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一切并不仅仅是市场的魔力所致,一系列其他制度的建立确保了繁荣能被广泛共享。工会、强有力的最低工资制度、累进所得税制、公司董事会限制管理层薪酬的意识共同促进了经济命运共享意识的形成。积极的政府干预也带有这种共享意识,继1962年成功敦促钢铁协会抑制工资增长需求后,约翰·肯尼迪又愤怒地要求钢铁制造商撤销对暴利价格的提高。另外,中央银行(其早期错误是导致并延长大衰退的主要原因)的改革使经济增长期变得更长,而衰退期变得更短。
战后日益显现的繁荣赋予了人们更大的安全感。潮水越涨越高,人们开始期望这种上升之势能够持续。在这样的极乐世界中,形成“后代将永远比自己赚得多”的核心理念便在情理之中了。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繁荣造就了什么
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和广泛共享以及向上的社会流动性是如何塑造美国的国家心理和观念的呢?它们所产生的影响是广泛深刻而积极的。早在19世纪初期,外国的观察家就开始评论美国人非同一般的乐观精神和创业活力。在“乐观进取”精神和“一切皆有可能”的决心支撑下,我们开疆拓土,帮助正义者赢得了两次世界大战,发明了无数项惠及全世界的技术,并且把人类送上了月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成功的定义逐渐演变成了自己对后代做得更好的期待,这种期待导致了3种阻碍我们进步的思维方式。
第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我们高估了个人塑造自己经济命运的能力。我们从崇拜本杰明·富兰克林、亚伯拉罕·林肯到崇拜比尔·盖茨、罗纳德·里根、比尔·克林顿、巴拉克·奥巴马等偶像,贯穿始终的都是对靠自身奋斗成功之人的称颂。这些英雄通过努力从卑微或不幸的人生起点到达了辉煌的顶峰,我们在崇拜他们的同时已经自信地认为普通人也能取得他们的成就。与霍瑞修·爱尔杰霍瑞修.·爱尔杰(Horatio.Alger),19世纪末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小说家。毕生创作了100多部以“奋斗与成功”为主题的小说,代表作有《乔伊凭什么闯世界:旅馆男孩的谋生勇气》、《商贩保罗淘金记》、《浪仔·迪克奇遇记》等。书中的主人公大都出身贫寒,经历一番挫折后终成大器。其作品始终洋溢着一种不断尝试、不向命运低头的品质和精神,也是对“美国梦”的生动阐释。其作品影响了好几代美国人,至今畅销不衰。——译者注..笔下从衣衫褴褛到声名显赫的主人公,以及众多文学作品中诸如杰伊·盖茨比的奋斗者一样,每个移民的心中都有着同样的情愫,即美国是自力更生的乐土,在那里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对个人能力的崇拜必然会导致我们对失败者的苛刻评价:如果在机遇丛生的美国你都无法取得成功,那就是你自己的错了。历史学家史科特·山迪基发现:“在过去的19世纪,经济上的失败已经从个人生活中的一个事件演变成了界定一个人的标准。在1820年,‘失败者’的字面含义是指在生意中赔钱的人,也就是在交易中吃了亏的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