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事后,他抱住她白皙的身体,顺势把她的手放在自己的心上。他说,不要离开我。
他太孤独。这和每一个真正学音乐的孩子一样,孤独和乐感有一定的与生俱来,相辅相成。
从小就勤学苦练的琴童,一路走过没有玩具的童年,没有游戏的少年,没有交际的青年,除了乐器几乎没有更多的接触。像是与世隔绝一般的活着。然而这些孩子的父母是永远不会这样认为的。作为父母只会拼命的进行所谓的培养,把父母脑子的概念强行灌输到他们或者她们的行动上。
子敬从小就被老师定为天才。这是他的悲哀。他曾经不止一次的恳求父母相信,他不是天才。他也不想当音乐家。他只想像邻居小朋友一样有游戏,有正常的公园活动,有爱不释手的游戏机。但是母亲总是用平缓但绝不允许更改的语气说,做人就要懂得勤奋和投入。
他总是在放学以后规定的时间里到家,然后拿起大提琴一弓一弓的拉。松香的灰落在琴面上就像落在他心里的霜,原本正在失去水分的童趣天性也无法复圆,逐渐枯竭。
父亲最爱跟他讲一句鲁迅说过的话。世界上哪儿有天才,我只是拿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工作罢了。父亲教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生就是一个先苦后甜的过程。你现在没有玩,那些玩的小朋友到了长大以后会后悔的,他们会羡慕你的生活还有你的事业。子敬呀,你记住,一个男人最重要的是事业。男人有了事业,一俊遮百丑,衣食也就无忧了。等你到这一天,我和你的母亲也就放心了。那个时候,我们就算离开这个世界也会放心的离开。
请您不要说下去了。我不愿意听到您说离开这个世界这样的话。每当父亲说这样的话他就觉得自己像是做错了什么事,有一种巨大的内疚感袭击他的内心,让他惶恐。他本来只是想告诉父亲,他不打算成为什么人上人,我就想和别的同学一样,有自由,有欢乐。
从小到大,他只有从来北京读大学那一天开始才真正的逃离了父母长期以来慈爱的高压管理。这种高压政策只是父母对于他的一种爱的表达。称之为爱的教育。但父母不知道这种可以牺牲一切去爱这个孩子的伟大精神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枷锁。
他从小就没有朋友,是一个从小就独自和这个世界战斗的人。在大千世界外有人为他修一堵墙,把他隔在里面。年复一年,越修越高。他抱住她说,当这堵墙修到最后我自己都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了解墙外的世界时,你就出现了。而且你也叫子敬,命运的巧合,子敬救了子敬,听上去像是我自己救了自己。所以,从今天起你就长在我心里,不要离开我。
平安夜后的第二天早晨子敬去了外地,开始了繁忙的演出。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演出的高峰期。他的导师为他接了连续七场的演出。作为大一的新生,这个演出量已经可以让高年级的学长们嫉妒成疾。但是他并不开心。他像个孩子一样在她面前抱怨。在新一年的到来之即就要饱受相思之苦,命运不公平。她笑着靠在他的肩上,刮他的鼻子。
我每一场演出都会用心拉给你听,隔着珠江越过秦岭,你会听得到。我只在为你一个人演奏。他将她的头发散下来捧在鼻尖用心的品味。他说,我从来没有那么迷恋过一种花的味道。
广东的演出他表现的相当棒。报纸上开始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专家的点评和赞赏。他每天演出前都会给她打电话,告诉她他穿好了燕尾服,他弓子上了新的松香,等上台的时候心里会说一句,冯子敬,我开始为你演奏了,加油吧。
他在广州、佛山、珠海、深圳和汕头整整跑了两个礼拜。这种密集型的演出一般会给演奏者带来很大的压力,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理的。以前遇到这样的演出他最容易越到后来拉的越糟糕。他每结束一场就开始担忧下一场的演出,一个演出循环结束后疲惫不堪,失眠心烦。但是这两周的演出他充满了激情,每一场拉的投入且堪称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