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境不好(1)

一位诗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是的,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虽生犹死;那些立功立德遗教后世的人,虽死犹生。

中华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孔子,离开人世已经2500多年了,但他却没有死。他整理过的文化古籍至今流传,他讲过的一些哲理性格言成了我们今天的座右铭。孔子的名字是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提到孔子,就联想起中华民族的文化;我们谈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就联想起孔子。实际情形就是这样:孔子与我们同在,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同在。即使再过2500年,孔子也不会被人遗忘,因为他整理过的文化古籍将永远流传下去,他总结的人生格言是超时代的,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光辉。“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这一类格言有永恒的生命力,与天地比寿,与日月争辉。

孔子是中国春秋时代的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活了73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但在2500多年前说来,孔子可算是难得的高寿老人了。

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见,他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家境不好,自己的地位低贱,不得不去从事一些被别人看不起的工作。他操持家务,为别人的红白喜事当吹鼓手,还为贵族家里管理过牧群和仓库。干这些事,确实也有些“贱”,很不遂孔子的意,但又有什么法子呢?他要吃饭穿衣,要生活呀!

孔子的祖先并不“贱”。在他那时,中国的社会动荡,国家只有表面的统一,周王朝已名存实亡,地方势力割据,豪强并起,诸侯林立。诸侯国中有一个宋国,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国的贵族,名声显赫,后来因为遇祸,孔子的六世祖被杀,五世祖便逃离宋国,移居鲁国。从此家道中衰,由“贵”到“贱”。

还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纥、字梁、排行叔)总算有点作为,他是一名武士,立过两次战功,当过陬邑大夫。这样说来,孔子父亲不算“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属于贵族行列里的低等贵族。

叔梁纥——孔父嘉总想有个儿子来传宗接代,惟恐断了孔氏的香火。不巧,他的第一个妻子生了九胎,全是女儿,没有儿子。叔梁纥大失所望,便另娶一妻,天从人愿,再婚后得了个儿子。可是,这儿子的身体欠佳,带有残疾,很不理想。这时的叔梁纥已经56岁了,但他盼子心切,还想要一个健壮聪明的儿子。于是,他向颜家大族的闺女求婚,由于年纪老了,颜家的大闺女和二闺女都不同意。说也巧,三闺女颜征在却点了头。大门闺秀颜征在妙龄怀春,老头子叔梁纥得到了她,能不欣喜吗?老夫少妻真也浪漫,他俩同游尼丘山,向山神祈祷,希望山神保佑颜征在怀胎生子。据史书记载,他俩在祈祷之后便开心地来一次“野合”。

你说巧不巧,这“野合”的产儿便是孔子。为了纪念祈祷山神的那件事,叔梁纥便以山名作为儿子的名字,取名丘。

孔子很不幸,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叔梁纥留下3个妻子和10多个女儿,不难想象家庭内部的矛盾会一天比一天地多起来。孔子的母亲看到了潜伏的家庭危机,便离开孔家,带着儿子移居鲁国的首府曲阜。

年轻的母亲含辛茹苦,把孔子抚养到17岁的时候,她自己也死去了。

父母双亡,孔子尚未成人。由于父亲的去世,原来的贵族之家彻底破落了;由于母亲的去世,孔子的吃饭穿衣也成问题。年少的孔子自然受到贫困的煎熬,遇到世人的冷眼,他感叹“吾少也贱”并非无病呻吟,是他困苦家境的真实写照。

孔子穷的是钱,不穷于志。人贵有志,孔子恰好就是一个很有志气的人,在贫困中立志学习,好古敏求,做一个知识丰富大有作为的人。那时,教育和文化事业都被官府和贵族们垄断,处于贫贱地位的孔子要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和借阅古籍文化资料颇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然而,有志者事竟成。他向众人学习,以贤者为师,他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好古敏求,努力地学习传统文化。他拓宽求知的领域,不远千里,去向哲学家老子请教,向音乐大师学弹琴。经过刻苦的学习,他在母亲死后不几年,就成了很有知识的著名人物。你看,他单身孤子,寻配偶却并不难,19岁就结了婚。第二年孔子做了父亲。他的儿子降世以后,鲁国的国君也来祝贺,送一条鲤鱼作为贺礼。孔子感到很光荣,便给儿子取名叫孔鲤,以此作为纪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