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的中国故事

1978年12月18日,也就是中美宣布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第二天,可口可乐公司宣布重返中国市场。

根据与中国粮油集团签署的合同,可口可乐公司获准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出售罐装可口可乐。从1979年起,在灌装厂建立之前,由中粮集团采用寄售的方式先行销售可口可乐饮料。这个合同是在外贸部大院签订的,但当时政府对于“可口可乐”这个美国文化的代名词仍然相当敏感,因此合同中特别提出:“仅限于在涉外饭店和旅游商店出售”。

实际上,可口可乐早在1927年就在上海成立了灌装厂,到1948年在华已经拥有3家灌装厂,年销量超过100万箱。但在1949年,它撤出了中国市场。

可口可乐公司是最早看到中国市场机会的美国企业之一,但重返中国市场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1979年,首批可口可乐经由香港登陆大陆市场。1980年,可口可乐公司又向中粮集团赠送了一条每分钟生产300瓶可口可乐的生产线。1981年4月,这条生产线落户北京丰台区。80年代初,可口可乐又在广州和厦门分别建立了生产线。一切似乎都很顺利。但当它决定向中国消费者大规模推销饮品时,麻烦出现了。

1983年,可口可乐公司的职员开始利用周末在北京的各大商场推销可口可乐。1瓶可乐5毛钱,且赠送1个气球或1双筷子。据考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然而这次促销活动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报刊杂志批评这种做法“引进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之后,可口可乐又被严格地限制在外国人的圈子中销售,“不准卖给中国人1罐”。1年之后,这个禁令才得以解除。

现在,可口可乐公司已在中国的30多个城市拥有36家灌装厂,其众多著名品牌都已在华销售,如可口可乐、芬达、雪碧等。此外,该公司还通过其在华的合资公司开发本土品牌,如1996年和1997年分别开发出的“天与地”瓶装水和“醒目”系列果味饮料。

近年来,可口可乐公司开始由引进品牌转向为中国市场开发饮料产品。近期,其中国研发团队推出了“美汁源”系列橙汁饮料;在华东、华南市场,它更注重本土品牌,如“茶研工坊”和“健康工房”。

尽管中国饮料市场发展迅速,但人均饮料消费仍与欧美平均消费水平相去甚远。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总裁戴嘉舜(Doug Jackson)将这种差距视为发展的潜力。他希望有朝一日中国可以成为可口可乐的第一大市场。

中国的饮料市场

20世纪70年代末,在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之前,中国只有1个全国性的软饮料品牌,其他都是地方品牌。它们有着共同的名字——“汽水”。由于设备陈旧、生产工艺粗糙,那时中国的饮料市场相当落后,对外资的管制更是非常严格。

尽管当时可乐已经风靡全球,但当它初返中国市场时却并没有大受欢迎。因为中国消费者并不怎么喜欢这种味道有点儿像止咳糖浆的饮料。然而可口可乐公司成功的营销策略很快就打开了局面,并且使可口可乐成为该公司在中国的主打品牌。

可口可乐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占得先机。其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百事可乐直到1981年才在深圳建立了第一家灌装厂。

然而从90年代开始,可口可乐公司开始面临来自国内外众多企业的挑战。以碳酸饮料为例,中国本土企业娃哈哈于1998年创立了自己的可乐品牌——非常可乐,并提出“中国人自己的可乐”这一口号。成功的分销网络使非常可乐很快占据了国内二级、三级城市以及农村市场,娃哈哈因此成为中国第三大软饮料企业。

瓶装水、果汁、茶饮料及乳饮料等其他市场的竞争也越发激烈。中国茶饮料市场兴起于1993年。如今它已成为国内增长最快的饮料市场,其市场份额仅次于瓶装水和碳酸饮料。

姜薇/文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