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是争

清朝康熙年间,几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的继承权而展开了明争暗斗。其中最大的三股势力,一为大阿哥允褆;二为太子允礽、四阿哥允禛、十三阿哥允祥组成的太子党;三为八阿哥允禩、九阿哥允禟、十阿哥允俄、十四阿哥允禵纠结的八爷党。

在经过了残酷的斗争后,大阿哥允褆、太子允礽都先后被斗倒了,十三阿哥允祥也因人陷害而被软禁。四阿哥允禛虽然被人归为太子党,其实是忠于社稷、实心办差的好阿哥,这个康熙皇帝也素来了解,因此并未对他丧失信心。

这个时候,最为得势的就是八爷党了。八阿哥允禩人称“八佛爷”,善使怀柔手段来笼络人心,无论是朝中百官还是宫内的妃嫔、太监,没有不夸他的。在康熙皇帝废掉原太子允礽后,允禩发动官员们上章举荐自己为太子,一时声势浩大。他尤嫌不足,还妄图控制军队,拼命将自己的心腹门人往丰台大营等京师近卫部队中塞。

这样的一个形势让四阿哥允禛深有危机感,他知道允禩现在把自己当成最大的敌人,但自己性子孤傲,不但没有什么势力肯依附自己,反而因为对人对事太过认真得罪了很多人。此时要去像八阿哥那样收买人心、扩充势力,一来与自己的秉性不合,二来也确实“争”不过对方了。

但允禛的幕僚给他讲明了一个道理——不争是争。

在最高权力的角逐中,亲情常常是被放在一边的,康熙皇帝一代雄主,他的权力欲望当然也超越常人。对于这个皇帝宝座,他的态度是——我给你,你才能要,而且必须要,“君有赐,不敢辞”;我不给,你不能抢,哪怕你已经是法定的继承人了也不行。原太子允礽不就是这样被废的么?

康熙皇帝也是一代明主。他对下面这群如狼似虎的儿子打的什么主意,心里清楚得很,也提防得很。像八阿哥这样,正经国事不闻不问,而醉心于权力,甚至于这样赤膊上阵地去“争”,已经让康熙皇帝感到滔天恶浪快要卷到自己的脚下了,他当然会有所行动。

然后,幕僚建议允禛采用淡泊以对的态度,一者,别人醉心于权力,自己就醉心于国事,以天下为己任,多做对江山社稷有益的事情,多提对黎民百姓有利的建议;二者,向父亲表示自己并没有觊觎大位的野心。当时,按皇家教育制度,儿子们每天都要有固定的时间读书写字,并将这样的“功课”定期送呈父亲御览,哪怕你都四十岁了,这样的事情也得照做不误。幕僚建议允禛将近期内抄写的唐伯虎的《一世歌》等功课交上去,以明心志。

局势的发展果如这位幕僚所料,八爷党虽然势力雄厚,但这正招了康熙皇帝的忌,他心里的天平已经倒向了允禛,只要稍下一点“毛毛雨”,几位上书房大臣就心里有了谱。朝中那些有心报国的忠臣良将,虽然表面上不依附允禛,但也在实际行动上给予了他有力的支持。在这几位掌握了核心权力的重臣的暗中安排下,再加上康熙对军队的调整和控制,最终保证了允禛的顺利即位,是为雍正皇帝。

【指点江湖】

不争,并非是承认失败后的放弃,而是一种争的智慧。

当各路势力逐鹿中原的时候,当你的实力弱于他人的时候,不争,可避免你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因此而对你欲去之而后快。当别人斗个旗鼓相当、相持不下时,你的分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冷战时期,为什么苏、美两大世界霸主都先后来与宣称“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中国结好?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虽然是个大国,却也是个穷国、弱国。而正因为如此,中国游走于两极之间,没有成为两大霸主直接打击的对象,保存了实力,为今天的中华复兴赢得了宝贵的生存空间。

不争,反而能够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群众是不喜欢那种过于表露出自己野心的政治家的,你争得越厉害,别人就对你越担心、越不齿。领导也不喜欢野心家,尤其是他还在位的时候,你过于表露对于权力的痴迷,会招致他的不满。因为,他不知道你会不会因为急于追求权力而不愿再在他的手下屈就,他不知道你会不会擅自使用原本是属于他的权力来谋取利益,而让他背上黑锅……

不争,常常会使我们在鹬蚌相争中渔翁得利。官场上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一个位置,两个实力相当的人都在拼命争取,在上面,他们也各有各的强硬后台,当僵持不下时,上级为了平息争端,也往往会提拔一个没有后台,也不想去争的人来“上位”。那两个相争的人不但不会反对,恐怕还会抢着表示拥护。他们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得不到,但也绝不可能让你得到,否则还有我的活路吗?现在位置给了他也好,至少对我没有什么威胁。

不争,才是争的最高境界。有些人跑官、要官,领导还在考察他的时候,他就到处去宣扬、炫耀,既想就此造成一个既成事实,也是想通过群众的压力,使领导就范。这样反而使领导警惕起来——这样一个善于争功谋权的人,这样一个虚夸浮躁的人,值不值得自己培养、提拔?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