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沉默的大多数

  刘 宇
  
  滕洋发短信说找人个写个后记我还挺诧异的,《萌芽》杂志的这个“老新星”还至于找我这个“小新星”写后记。后来她才说明白重点是让我谈谈她个人,很有给自己树碑立传的小心计。
  
  跟滕洋认识快两年了,从她要写这个长篇开始。每次上网聊着聊着,她就“快死了!快死了!”地跑没影了,不是写这个长篇,就是写剧本,好象现在写的每个东西都是临终遗言一样。最有趣的是有一次,安东尼奥尼病逝,好象离格里耶的死不远,她一贯黑色的头像突然冒出来,说了一句:“今年是死大师年,我也要死了!”然后又风风火火、来无影去无踪地写“遗作”去了。就这样,她的长篇从第一个字到终于要出版了。
  
  她自述,从小就是个小胖子,所以特别自卑。自卑好象成了年轻写作者的通病。当然不自卑的年轻人都去享受青春了,也理所当然。而她的这个长篇,就是从一个自卑的胖子开始的。这里包含了多少滕洋自身的影子,作为读者说不清,作为朋友也同样说不清,因为恐怕她自己也说不清。
  
  故事是以男性的第一人称自述的。从一个受大家欢迎的胖子学生,因为亲情,不得不面临感情生活开始。为什么以男性自述?经常发她稿子的水格说,杂志一缺稿子就找滕洋救火,因为她的笔锋很硬,不像小女生。这里又可窥豹一斑。滕洋的性格是典型的男生性格,搞怪,又爱创新。格非说两性综合起来会更迷人,恐怕滕洋就是这种两性杂糅的状态,但是又不乏女生脆弱痴情和爱耍赖的一面。这就是滕洋,也是她的小说中的自我。
  
  很为她高兴,第一本小说就能受到大家如此的关注。她的这个小说不同以往的所谓的“硬故事”,里面语言和情节都不重,却异常体现了她一贯调皮捣蛋的风格。故事本身也非同一般的少女小说。她所描写的人,是处在理想环境下的80后一代。但是这一代人并不是因为追求个性所以丢掉了特性。主人公可以说是温室下的“loser”。似乎所有人都忘了80后的这一点,人们在看到他们头上的光环时却忘记了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而滕洋发现的就是那部分大多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