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领袖毛泽东 第四部分(4)


  
  首先,蒋介石讲了他在日记中所做的这段检讨:“此次失败之最大原因,乃在于新制度未能成熟与确立;而旧制度先已放弃崩溃。在此新旧交接紧要危急之一刻,而所恃以建国救民之基本条件,完全失去,是无异失去灵魂,焉得不为之失败。”
  
  接着,蒋介石又对所谓本党改造方案,特加研读。他从三民主义理论到社会实践,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最后,他讲了如下这段话:“一切以组织为主,纪律为辅。故组织应在纪律之先。组织的对象:第一为人,第二为事和物(包括经费在内)。至于干部训练与重建之方针,必须陶冶旧干部,训练新干部。其基本原则:(一)以思想为结合;(二)以工作为训练;(三)以成绩为黜陡。”
  
  张群等人听后感慨万端!对此,蒋经国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几句所谓体会:“这是失败基因的深刻检讨,亦是重整革命的正确方针;我们必须随时随地、至诚至谨加以领略,服膺与力行。”
  
  世人皆知,蒋介石绝对不是一位理论家,他一生的聪明全都用在“权谋”二字上了!上述的文字,只是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力拔地兮的楚霸王,在他演出别姬戏的时候也会发出这样的自问:“我为什么会走到这步田地?”我们权且不论蒋氏检讨的正确与否,就说在这瞬息万变的国情大势之中,又怎能容得蒋氏去自我检讨呢!因此,他捱过除夕之夜,就电令何应钦、顾祝同、汤恩伯立即飞来溪口,秘密召开军事会议。
  
  一月三十一日,也就是毛泽东在西柏坡迎接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扬的时候,蒋介石向飞来溪口朝圣的三位爱将发出指示:只和不战,国家必亡。换言之,只有战,才能和。为此,“将长江防务划分为两大战区:湖口以西归白崇禧指挥,总兵力为二十五万人;湖口以东,归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指挥,总兵力为四十五万人。以上海、松江地区为防务中心,重点防守上海与杭州三角地区,而对南京地区则不设重防。”蒋氏作如此军事部署是有着一本内心帐的,那就是“待将上海之金银与美钞运抵台湾后,再放弃华东、华中,转而退守台湾,并于西北、西南地区继续抵抗”。自然,他对这三位爱将的要求是:誓守长江防线到雨季到来之前,坚决做到划江而治的政治局面。
  
  为此,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公开发表谈话,宣称中共如要渡江,本人“决以全力保卫”,并称“江防严密,绝无疏虞”。对所谓扰乱秩序者,“决依戒严法令,严于惩处”。
  
  正当蒋介石在溪口紧锣密鼓地筹谋长江防务的时候,南京发来密电:李宗仁为筹组“上海和平代表团”已由南京飞抵上海。蒋氏听后漠然一笑,不阴不阳地说了一句;“那就让李德邻去行使他的代总统的职权吧!……”
  
  李宗仁为什么要筹组“上海和平代表团”呢?起因是黄启汉自北平飞返南京之后告之:关于南京提出的要求解放军停止进攻的问题,叶剑英未作正面答复,只说向中共中央反映。这对李宗仁而言,无疑是有些失落感。为了继续“敲和平之门”的同时进一步试探中共对“和”与“战”的态度,他决计筹组“上海和平代表团”赴北平访问。几经努力,所谓的“上海和平代表团”筹备就绪,代表人选暂定为颜惠庆、章士钊、邵力子、江庸和甘介侯五人。对此,黄启汉认为“和平之门”是开着的,根本不需要敲;甘介侯却认为是来一个宣传“攻势”,制造舆论,对促进和平是大有好处的;黄启汉听后认为这近似虚张声势,不是诚心诚意寻求和平的应有态度;邵力子以黄之见为然;可是,李宗仁认为此举还有一个“联共压蒋”的政治目的,故还是做了决定:“让代表去吧,至少没有妨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