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领袖毛泽东 第三部分(2)


  
  李宗仁虽然登上了代“总统”的宝座,可他依然没有找到当“总统”那特有的感觉。举例说:李宗仁刚刚从明故宫机场折回官邸,张群就打来电话,像过去那样用通知的口吻告之;总裁行前留有一个文告,请你过目后发表。李宗仁听后不仅感到正常,而且还要亲往张群的官邸访晤。更为滑稽的是,张群竟欣然同意。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一、李宗仁尚没有当“总统”的感觉;二、说明李宗仁在“前朝老臣”的心目中的地位。接着,张群就像是传达“圣旨”的大太监,双手捧着蒋介石留下的下野文告,颇有几分傲气地交到了李宗仁的手里。而李宗仁呢?也仍然像过去拜读蒋介石的示谕那样,毕恭毕敬地捧读这份下野文告:
  
  中正自元旦发表文告倡导和平以来,全国同声响应,一致拥护。乃时逾兼旬,战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达到。人民之涂炭,曷其有极。为冀感格共党,解救人民倒悬于万一,爰特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第四十九条“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其职权”之规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起,由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务望全国军民暨各级政府,共矢忠诚,同心一德,翊赞李代总统,一致协力,促成永久和平。中正毕生从事国民革命……假定共党果能由此觉悟,罢战言和,拯救人民于水火,保持国家之元气,使唤领土主权克臻完整,历史文化与社会秩序不受摧残,人民生活与自由权利确有保证,在此原则之下,以致和平之功,此固中正馨香祝祷以求者也。
  
  据史记载,李宗仁读罢深觉其中颇有不妥之处。第一,李发现这文告中并无“引退”、“辞职”等字样,所以李坚持在“于本月二十一日起”一句之前,加“决身先引退”五字;第二,蒋介石在离职之前一再要李宗仁继任,绝未提到“代行”二字,出于法律的原因,李主张将“于本月二十一日起,由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一句,改为“于本月二十一日由李副总统继任执行总统职权”。李宗仁在谈了上述意见之后,又郑重地说了如下这段话,“在这危急存亡之秋,我绝不是还斤斤于名位,只是我深知蒋先生的个性,他在文告中预留伏笔,好把我作为他的挡箭牌,而他在幕后事事操纵,必要时又东山再起。我顶起这局面,如名不正,言不顺,则无法执行总统职权,不论为和为战,皆无法贯彻主张。与其顶一牌空招牌,倒不如蒋先生自己干的好。”
  
  张群听后表示立即向蒋介石报告,并很快得到业已到达杭州笕桥航空学校的蒋氏的答复:“请遵照李副总统的意思修改文告,直至李副总统满意为止。”
  
  然而出李宗仁所料的是,南京电台播发的蒋氏下野文告竟然一字未改。李氏震怒之余,遂又引发出了一场荒唐的争吵:不仅蒋、桂双方的人马披挂上阵,而且连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也卷了进来——他委派得意门生兼秘书傅泾波造访李宗仁,说了如下这段有史可查的话:“司徒雷登大使要我来向李先生传达下面的话,蒋介石的下野文告中原有‘引退’字句,后来在下午一个茶会中,由于有两个CC分子反对,忽然被删去了。这样一来,势必使李先生在将来执行职权时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对此,他深愿以私人资格提请李先生特别注意。”
  
  如史家所评:李宗仁虽然算不上大纵横家,而且在运用谋略方面也自知不如蒋介石,但是他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却十分懂得“审时度势”和“初战必胜”这两条原则。李认为:如果在“文告”这一仗上草草收场,蒋介石就会视他为阿斗,在未来的政治角逐中,一定会变成蒋氏手中的玩偶或政治道具;如借此煞一煞蒋氏的威风,他就有可能按自己的政治主张行事。如何才能做到初战必胜呢?李氏认为要极大地利用对蒋氏不利的“时”和“势”。换言之,“时”下到了蒋介石必欲去之的时机,而“势”下也到了李宗仁必欲取之的形势。简而言之一句话:“他李宗仁不接任总统之职,他蒋某人就无法下台,愈加成为众矢之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