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领袖毛泽东 第二部分(17)


  
  诚如前文所述,在毛泽东看来,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实质上就是国共两党在军事上进行战略决战的结束。因此,毛泽东在借撰写新年献词——并向全党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前后,他再次向斯大林提出,希望访问苏联。事有凑巧,就在毛泽东下达总攻天津命令的当天——元月十四日,毛泽东收到了斯大林的电文:目前你留在中国是很必要的。如果你愿意的话,我们可以立即派遣一位政治局的负责的委员到你们那儿来。
  
  毛泽东收到斯大林上述这则电文的时候,正是他一方面关注天津战役的进展,另一方面又要指导北平和谈的进行,因此,他没有当即给斯大林回电。接着,十五日解放天津,十七日又获悉北平方面草签了《北平和平解放初步协议》。这时,毛泽东在征求了中央书记处另外四位书记的意见之后,遂于十八日给斯大林复电:
  
  我决定暂时不来莫斯科。我们十分欢迎你们派一位政治局的同志来中国,地点拟在石家庄为适宜。这里比较隐蔽,可以去到我们中央所在地,可以和我们中央书记处五个同志一起谈许多问题(目前主要是政协问题、联合政府问题、外交政策问题)。……假如你们同意这样做,来的时间以本月底或下月初为适宜。
  
  在毛泽东平定天下的棋盘上,他除去思量确定与美国、苏联上述的外交格局而外,他还在筹划内政大计的时候同时走着两步大棋:一是通过军事手段或和平手段,逐步消灭蒋介石集团残余的武装力量,彻底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再是高举党的统一战线大旗,把一切反蒋的力量争取到人民的一边,通过召开新政协会议,建设一个不包括反动派在内的新中国。
  
  世人皆知,毛泽东一生倡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学说。同时他还笃信若要打垮“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政治对手——蒋介石,也非用军事手段方能完全解决。但是,这并不是说追随蒋介石的所有文官武将自始至终是一成不变的。在毛泽东看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敌人的营垒是一定要分化的。事实也是这样的:当年曾赞同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的李济深将军很快猛醒,成立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站在人民一边积极反蒋;就说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将军吧,不也一步一步地走上和平解放北平的道路嘛!然而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前夜,蒋介石阵营中还有哪些矛盾可利用呢?毛泽东第一个选择了桂系,其代表人物是李宗仁和白崇禧。
  
  诚如前文所述,蒋、桂之间不仅在历史上有一本解不开的恩怨帐,而且时下美国人又在导演“以李代蒋”的闹剧,从而又加剧了蒋、桂之间的矛盾。从现象上看,时下的蒋介石认为,只要美国人给钱、给武器,甚至在关键的时刻出兵,与毛泽东在战场上是可以最终解决中国问题的。就是失去江北半壁江山,起码也可以做到划江而治,待机卷土重来。但是,蒋氏妄想以军事手段达到上述目的的做法,是有悖于美国人的意愿的;如今的李宗仁认为:国民党在军事上失败了,其责任概由蒋介石独裁、专断而起。因此,想解决中国的问题吗?蒋介石必须下台,由他李宗仁出面议和。时人都清楚,李氏的这些想法,是得到了美国政府支持的。然而世人又皆知,李宗仁议和的目的不是向人民缴械,而是在中国首先造成一个划江分治的政治格局,然后再利用美国人的支持,由桂系代蒋重新统一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蒋、桂是殊途同归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