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毛泽东自渡过于都河踏上征途之后,秋风渐紧,秋雨报寒,再加上雨中的山路泥泞难行,吃饭又没有保证,他那大病未愈的身体越来越弱了。然而,每当他看到指战员抬着笨重的机器,带着“坛坛罐罐”,艰难地在山地中行军的时候,他不是无限悲哀地摇头,就是强忍着愤慨在叹气。
虽说中央红军在一个月的突围转移中,相对而言比较顺利地通过了第一、二、三道封锁线,可毛泽东作为军事战略家和天才指挥员清楚地知道:一旦蒋介石获悉了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目的和路线之后,他就会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调动全国的军事力量,给红军预伏设置一个又一个布袋阵,造成“请君入瓮”的态势。加之红军最高“三人团”又不懂得临机处置的作战原则,转移中的红军将噩运环生了。因此,他那未愈的病体又被这沉沉的心事压得更加虚弱不堪了!
毛泽东早已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在突围转移的过程中又没有具体的使命,可他依然保持着过去的传统:每到一地,他就要警卫员搜集报纸,探听敌人有关的军事调动与部署的情况,十分及时地掌握敌我双方的态势。与此同时,他还要警卫员为他找好办公桌——如果找不到也必须用门板搭一个临时的办公桌,上面放着他的公文包、马灯,还有打开的军用地图……简言之,他仍然像是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他如此而为的原因有二:一是关心红军未来命运的责任心驱使,再是为了思索如何才能改变红军被动挨打——并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办法。换言之,毛泽东是“不在其位,仍谋其政”。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指战员似乎都在暗暗自问:“这是怎么了?”但是,在中央高层领导中不仅问“这是怎么了?”而且还在思索“怎么办”的除了毛泽东、张闻天以外,还有时任中革军委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
王稼祥,一九○六年生于安徽泾县厚岸村,早年在家乡读书,后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于一九二五年入上海大学附中部学习,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年十月下旬,离开上海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和红色教授学院学习,直至一九三○年二月。并于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他奉命回国,先后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红旗报》、《实话报》总编辑。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他同任弼时、顾作霖一起作为中央代表团赴中央苏区,先后出任中共苏区中央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等要职。他在党的六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由于他在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负重伤,右腹中留有敌人的弹片,且一直没有取出,因此,他是被用担架抬着进行长征的!
王稼祥在苏联学习期间,与王明、博古、张闻天同属受共产国际远东局,尤其是米夫重视的中国留学生,足以看出他无论是在苏联学习期间,还是在他回到上海,乃至进入中央苏区的初期,他与洛甫一样同属于王明、博古教条宗派的成员。自然,也是坚定地执行所谓国际路线的中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王明路线的执行者。
但是,王稼祥和张闻天同志一样,其政治品格是优秀的。也就是说,他忠诚地拥护共产国际指示,积极地执行王明路线是思想认识问题,而不是那种借共产国际的尚方宝剑往上爬的政客。所以,当他进入中央苏区,尤其是当了政治部主任之后,他通过残酷的战争实践认识了真理,就自觉地扬弃了他认为错误的东西。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惧博古、李德等人手中的权力,敢于向这些原是同一战线的领导者或战友挑战。举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