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 前言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它那特有的战争魅力,不仅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无穷尽的精神力量,而且就像是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长征自身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作为军事家角逐的战场,它打出了战争史上最为壮丽的篇章;同时,它还在这特殊的战场上写出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作为政治家表演的舞台,它再现了各种不同的形象;同时,它还在这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折射出了古国文明中的治国思想。毫不夸张地说:从任何视角、任何人物——上至领袖,下至普通的红军指战员,都可以写出一部有血有肉的长征来!

但是,笔者选择了毛泽东与周恩来。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全世界公认的伟人。他一生有过许多辉煌的业绩,其中长征尤为中外各方人士所推崇。纵观古今中外的大政治家,他们一生所关注的是政权。毛泽东也曾多次直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革命的首要问题是政权问题”等。毛泽东在三百六十七天的长征中,不仅以自己的军事天才领导失败中的红军走向胜利,而且还利用手中的真理——马克思主义,战胜了中央主要领导博古、李德等人的军事教条主义,战胜了恃强自傲的张国焘公然向中央夺权以及分裂与危害党的阴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出毛泽东有坚定的信仰,而且还能认识毛泽东有着高明的斗争策略。对此,彭德怀曾说过:“毛主席同张国焘的斗争中,表现了高度的原则性和灵活性”。“是在党内路线斗争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的典范。”这话是公允的。

周恩来是人民的好总理。他的组织才干、领导艺术、党性原则、人格魅力……深受中外人士的赞扬。随着时代的推移,周恩来作为东方道德的代表,不仅在中国各族人民的心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在世界各国人民中广为传诵。周恩来在长征中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不仅领导与协助毛泽东把失败中的红军引向胜利,而且他还在遵义会议上主动让贤,请毛泽东指挥红军。毫不夸张地说:长征途中的周恩来,是没有半点私心地为红军选择统帅毛泽东,且全心全意地支持、协助毛泽东指挥红军胜利北上。更为难得的是,他为了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又主动把总政委的职务让给张国焘。总之,在三百六十七天的长征中,时时处处都再现着周恩来高超的领导艺术和超凡的人格魅力。

上述两点,就是这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主要的写作视角,也是笔者着墨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核心。

《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从构思到完稿,前后经历了十多个春秋。在这期间,已经驾鹤西去的电影大家——丁峤早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就找到笔者,希望我能把这部书中的有关部分先改编一部电影。我答应了。后在已故的电影界前辈陈荒煤、大评论家冯牧等的帮助下,我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毛泽东在长征中》电影文学剧本。

《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是部史传文学。第一,它写的是长征这段历史,这就要求笔者要以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审视长征这段历史,裁取有关的长征素材;第二,它写的是毛泽东与周恩来这两位伟人在长征中,这就要求笔者不仅要准确地运用有关史料,而且还要比较客观地评说他们的业绩;第三,它是文学,这就要求它要具备文学的属性。因此,有关长征中的环境氛围、所写人物的内心活动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是经过合理想象和艺术加工的。还应当说及的,为了纪念相继仙逝的丁峤、冯牧、陈荒煤等前辈,为了感谢关心过《毛泽东在长征中》的何静修、黄允升等同志,凡在电影剧本中已经文学化了的情节、对话等,大都用在了这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中了。这就加强了这部史传的文学性。

笔者希望这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达到这样的目的:史学家把它看成是一部写史的文学作品,普通读者从这部书中认识长征、认识长征中的毛泽东和周恩来这两位伟人。但是,我希望有一天——百年之后,人们把它当作一部似《三国演义》这样的历史小说来看。唯有这样,这部史传文学《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才有它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笔者写作中参阅了大量的文献,以及本属于其他学者的著述,现摘其主要作品附拙作之后,以示最为诚挚的感谢。至于那些未注明且为拙作引用的数以百计的著作、回忆文章等,笔者也在此鞠躬致谢!

最后,笔者还要说及的是:没有长征,没有毛泽东、周恩来以及有名或无名的参加长征的领袖和英雄,就不会有这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同时,没有上述师长、学者的推动与帮助,没有其他相识或不相识的专家研究的成果,也不会有这部《毛泽东周恩来与长征》。因此,如果这部拙作有成功的地方,自当属于他们。如果出现了败笔,那是笔者的责任!

作者

二〇〇九年三月六日于京城万寿寺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