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令骑马客京华 第五节(1)

在春节过后的一个月里,朱弘毅已经是第二次来太原了,他觉得这座城市哪都好,就是环境不好,感觉比北京还要差,很少能见到蓝天。不过他很喜欢太原的武宿机场,因为它离市中心实在太近了。在朱弘毅的印象里,恐怕只有昆明机场和厦门机场可以有一拼了。离市中心近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避免被出租车司机痛宰,他到不在乎多花那点出租车费,关键是那种智商被侮辱的感觉实在受不了。

朱弘毅几次来太原的目的都只有一个:蓝海化工的项目。这个项目是太原分公司在春节前报上来的,一开始并没有引起朱弘毅多大的兴趣,直到太原分公司的销售周晓光告诉他客户预算的时候,他才瞪大了眼,当即决定自己操刀。

这是家军转民的企业,去年又和芬兰的一家公司合资。本来企业相对传统,管理软件还上不了议事日程。但是芬兰那边坚持要实现管理的信息化,所以项目就顺利地在董事会通过了。朱弘毅上次主要是接触蓝海股份信息中心和集团办的人。偌大的集团其实连信息部门都还不成气候,虽然名义上是他们牵头,但是看起来没有多少自主权。所以,朱弘毅迅速把主攻方向调整到集团办,他想通过集团办走上层路线。

在朱弘毅看来,从上向下打,永远都是做项目最快的方式。而蓝海股份有两个总经理:中方和外方,其中外方为主。朱弘毅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中方总经理是军人出身,对信息化的理解比较浅,对这个项目也不是特别关心。所以他决定和外方总经理会一会,这恰巧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朱弘毅为此认真下了一番功夫,他从前对芬兰的了解只限于两个方面:寒冷的天气和诺基亚手机。这段时间,他仔细研究了芬兰的风土人情,尤其是和蓝海合作的这家企业的背景资料。这也是朱弘毅做项目的一个习惯:做好功课。多年的销售经历告诉他,无论有多少经验,都不如前一天晚上下的功夫更有效。不过在他来的前一天,周晓光告诉他一个哭笑不得消息:外方总经理实际上是个中国人,在芬兰工作过十年,加入了芬兰国籍,现在又被派回来了。

来太原的第二天早上,朱弘毅和周晓光就赶到了蓝海集团。蓝海集团并不在太原市区,而是在距离太原市三、四十公里的一座偏僻的大山里。中国的军工企业很多都是建在类似的地方。不过蓝海已经实现军转民,只是由于是高污染的化工企业,所以仍然不能靠市里太近。

蓝海的办公大楼非常新,墙上却光秃秃的,没有像有些企业一样搞些公司文化之类的东西挂在墙上,不知是不想做还是没来得及。办公大楼有些冷清。空旷的大厅里,只有前台小姐瑟缩的跺着脚,帮着朱弘毅俩人登记。

这次的见面是通过办公室副主任安泉约上的,安泉是周晓东的同学,也是这次选型小组的成员。虽然是副主任,但是主持工作。实际上前期的很多项目信息也是安泉透露给周晓东的。在安泉的引领下,两人来到总经理办公室,准备拜见外方总经理曹诺。

曹诺的这间办公室足足有八十个平方,上午的阳光毫不吝啬的从朝南的四个大窗户里射进来。朱弘毅觉得用“宽敞明亮”四个字来形容这间屋子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屋里除了一套沙发,就是‘很远’处的一个大班台。台后面的男人正埋头在笔记本电脑后面。安泉上前低声说了几句。男人抬起头来,打量了朱弘毅一眼。指了指沙发,说道:“两位,请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