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嘴八舌话《风声》(7)

     
  肖洋:“我们在现场有特效指导,他们会在现场实景做好标记,提供后期制作时候的参考。我们在前期看景的时候就决定了很多特效方案,并反复论证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效果,导演希望达到怎样的效果。我觉得特效的功能就是源自于真实又能超越真实。关于天津的大场面,汪伪政府双十节的时候,街上有欢庆的人群,导演说这种人来人往的大街在电影里表现得很多了,我们要做一个很不一样的东西。大街上是水泄不通的样子,人和人是接踵而至的,那个效果如果全靠群众演员是不现实的,不是人数多少的问题,而是现场调度会有很大的麻烦。当时我们找了三千名群众演员,但也只是铺满了进出的大街。所以我们必须根据这些建筑和人群用特技来填补。我觉得这就是电脑特技如何为电影服务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当观众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这里做过电脑特技。”
  
  8.场景和道具
  
  导演对影片的定位是国际大片,所有创作的环节都要以国际大片的标准去执行,这对各部门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部分观众对那个年代的印象基本来自电视剧,而电视剧的制作相对电影来说是比较粗糙的。而目前国内的国际大片都以古装武侠题材为主,如果想要将谍战题材的影片也提升到国际大片的高度,必须将那个年代的景象完完整整地复原出来,这对于美术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
  
  陈国富:“我跟高群书大概有一些分工,比如造型我管的多一些,美术设计他管的多一些。我们会相互地监督,有时预算和资金有要求的时候他会提醒我一下,哪些方面不能妥协,然后我就会打起精神来,去要求再花钱再花时间。”
  
  联合美术杨浩宇:“电影一开场的街景和枪战场面,导演就提出拒绝使用电视剧常用的普通场景。以往拍摄这样的影片多数会去上海的车墩影视基地,那里的景物和气氛都是观众司空见惯的了。但我们不想依葫芦画瓢,希望找个当年真实的场景进行拍摄,于是在天津的解放北路断掉一条街来拍夜景。”
  
  高群书:“这条街基本都是文物,上面不能钉钉子,还有很多布景都很难弄。当时我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很多人都告诉我这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很多部门的批文和协调。我觉得只要努力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所以经过了非常漫长的过程,终于拿下了拍摄许可证。我们拍那场戏的时候,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指挥部,有管安全的,有管技术的,有管拍摄的。由于涉及的人多,光群众演员就有3000多人,拍摄的地段也多,协调、安全都要考虑到。拍了两个晚上,后来拍完觉得还不错,很值得,达到了我们期待的效果,这是很绚烂的一场戏。”
  
  在小说《风声》当中,故事的发生地是杭州,但电影的拍摄并没有完全遵照原着的内容,将地点选择在了天津、涿州和大连。
  
  高群书:“很早就看过小说了,当时觉得很阴郁,一个残破的楼,蒙雾缭绕。后来我和国富商量后觉得这个片子应该更加硬朗、锐利,在视觉上应该明亮一点。于是首先就确定了在北方拍摄。国富刚找我拍这个戏的时候,我脑中闪过的画面就是这个裘庄应该立在海边的峭壁上。但中国不可能有这样的地方--立在悬崖上的城堡,海浪汹涌澎湃。当时我们跑了很多地方,从山东到黑龙江,本来还想去长白山的,后来经过大连的时候朋友推荐我们去海边看看,觉得还不错。我想象的这个地方应该是很有气势的,开放式的,在视觉上有很大冲击的,于是就在海边搭了这么个景。天津在二三十年代是很繁华的,有很大的码头,天津的建筑比较凝重、大气,很符合影片的基调。而在涿州主要是搭建内景。”
  
  原来设计的裘庄只有一座,后来导演觉得不够大气,便要求在两座悬崖上各搭建一座,然后用一条吊桥将两头的裘庄连接起来。这样在航拍的时候就能向观众展现出非比寻常的视觉感受。大场面体现影片的气势,细节则凸显影片的品质。两位导演都有这样的共识,想要达到国际大片的标准,每个镜头都必须做到尽善尽美。
  
  高群书:“我们要求每一个家具、造型,都应该有一个出处,包括角色的爱好都要考虑在内,每一个细节都要反应角色的身份和文化程度。每个道具必须也有自己的历史,有它的年份。天津那个景,第一次搭建的时候是不符合要求的。当时我就傻了,觉得怎么是这样的?所有的楼梯窗户全部都要重新做,包括色泽、质地。中国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细节表现得不够,没有这么精致地去展现这些细节,没有细节就不真实不生动。我的镜头对着这个东西的时候必须让大家感觉它是有生命、有气息的,它不是冷冰冰的墙和沙发,必须有一种暗香浮动的感觉。”
  
  联合美术杨浩宇:“很多道具都是真正的古董,我们专门从上海那边的古董店租来的,为此还买了几百万的保险。在刑具的制作方面,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在酷刑榜上找了排前几名的刑具,特别在二战时期欧洲国家使用的刑具,这些都是现在已经看不到的。陈导说我们的道具做得很逼真,让人看到以后不必用刑就已经全都招了。”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