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们的维新运动(1)

山河破碎,变革又提上了议事日程。在本世纪还有几年就要结束的时候,多种变革方案送到了中央政府的案头,各方人士都想在变革风云中激荡一回。有的主张聘请日本人伊藤博文任中国首相,因为此人在日本的明治维新中有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希望他能将日本的维新复制到中国。有的主张废除《马关条约》,将其中给予日本的各项赔偿,分与俄国和其他的国家,以换取这些国家与日本人交战。一位已经在中国居住了25年的英国人李提摩太打电报给李鸿章,宣称他已经找到帮助中国政府走出危机的良方。当大清官员看到他所拟定的《中英同盟密约草稿》时,觉得这位中国通幼稚得有些可爱,因为大清帝国不可能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一个外国,哪怕这个外国足够强大。英国公使对这样的同盟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兴趣,他认为与战败后的中国结盟没有任何意义,英国人不需要通过结盟就能在中国获得他们所希望的利益。

政府中一些锐意进取的官员,对新的变革如何开展莫衷一是。掌握了帝国最高权力的西太后,决定让已经亲政多年的光绪皇帝历练一回,因为老太婆自己也苦无良策。她曾经是那样地支持洋务派的自强运动,但是,凝聚无数心血,花费大量金银换来的一点点新气象,被日本人顷刻之间打得稀烂。虽然对帝国的前途不至于丧失信心,但已经六十开外的老太太,对新变革显得有些迟疑。

而年轻的光绪皇帝,颇具英锐之气。他常与身边的大臣说,朕欲为救中国!若能救民,则朕无权何碍?应该说,一个封建帝王有这样的政治思想,实为中国历史所罕见。光绪皇帝选择了广东举人康有为的变革方案。此前,皇帝陛下阅读了康有为用编年体形式写成的《日本变政考》。这位对帝国前途深感忧虑、立志改变帝国命运的青年君主,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掩卷痛哭。皇帝陛下召见了还没有取得功名的康有为,提拔了一批与这位南方人志同道合的青年。前所未有的维新运动开始了。

1898年6月11日,皇帝陛下发布《明定国是诏》,正式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大幕。按中国特有的天干地支纪年法,这一年为戊戌年,故而,这场维新运动被史家称为“戊戌变法”。在初夏的北京,康有为和他年轻的同道们异常忙碌,穿着厚厚的官服,不免汗水涟涟。由这批书生起草或提议,光绪皇帝——脱下龙袍,他也是一个书生——在短短的103天内,共颁发了200多道谕旨和批示。由于发布的文件太多,后来读史者费了不少力气,才将这次维新运动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个大概的归纳: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任何人不许阻挠官民上书;撤除闲散衙门和重叠机构,裁减冗员;准许旗人自谋生计。

——经济方面: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实业,奖励发明;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务;裁减驿站,设立邮政局;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将各省书院和过多的祠庙改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堂,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允许自由创办学会、报馆;设立译书局,编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游历、留学。

——军事方面: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练兵,添设海军,实行保甲。

当中多个项目,我们似曾相识。各式工矿实业,洋务运动中早在帝国遍地开花;北京和其他地方多年前就已开设的同文馆、水师学堂、船政学堂皆具备现代教育模式;大清帝国的士兵在与日本交战的时候,使用的武器也不是大刀长矛;袁世凯在天津小站按德国操典训练新式军队,也多有时日。还有一些内容,也在政府的议事日程当中。应该说,这场看似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新的东西并不太多。

这是一场没有任何政治准备、思想舆论准备也不充分的维新运动。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倒幕府,铲除阻挠变革的保守势力。但康有为们的维新运动开始的时候,大清帝国的保守势力纹丝未动。维新运动不可避免地要改变原有的秩序,如裁减绿营难免引起依靠世袭获取官爵的八旗子弟的恐慌,废除八股很容易让那些终日背诵四书五经的读书人产生愤怒。这些在原有秩序中享受利益的保守势力,惊恐之下,必然反扑。以当日情势来看,康有为们对于这样的反扑是难以招架的,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权力和实力。作为维新派政治偶像的光绪皇帝虽然有抱负,不乏热情,毫不动摇地支持变革,但他长期幽居深宫,没有太多的朝政经验,未能掌握政府实际权力,尽管这是一场没有多少新奇内容的维新运动,但从其开始的那天起,惨败的结局就已经确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