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本来了”(1)

马尾之败,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灭,大清帝国的另一支海军部队——北洋水师得以扩建。早在1874年,帝国政府就决定每年拨款四百万两白银,加快海军建设。虽然最后用于购置军舰的白银仅为每年一百万两,远远低于计划中的数字,但北洋、南洋、福建等海军部队仍然在诸多困难之中得以创建。1885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成立了海军衙门,把海军建设的重点放在负责守卫京师的北洋。到1888年底在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的时候,北洋水师已经是排名亚洲第一的现代化海军部队了。

北洋水师各主要战舰舰长及其他高级军官大多于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到英国海军学院实习,中层军官多为被召回国的留美幼童生,他们在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技术军官一直由外国人出任。这批接受了现代化教育的军官大多精通英语,内部指挥命令皆以英语发出。

此时,以北洋水师为绝对主力的帝国海军实力应当排在世界第六至第八位之间。在没有经过实战检验之前,这支豪华水师陈列于帝国的东部海岸,对心怀鬼胎的各国所形成的威慑不言而喻,仅舰身铁甲发出的光芒,就足以让人目眩。舰只数量、吨位以及大口径的火炮配置、超厚的钢铁船甲,使闻者莫不为之胆寒。仿佛它一个喷嚏,就能引发太平洋的海啸。

但日本人不这么认为!

福泽谕吉“脱亚入欧”的文明观,明治政府诸多脱胎换骨的变革,使这个向来被中国人鄙为东夷的岛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进化。这个终年飘浮在大洋之上的民族,在突如其来地成为爆发户之后,兴奋得手舞足蹈,发狂的眼睛急切地四处搜寻猎物。在一系列的抢劫行动得逞之后,他们胃口大增,继而把目光盯住了与之隔海相望、而与大清国东北部大陆连为一体的朝鲜半岛。

半岛上的朝鲜王国,是中国最古老的藩属国。中国历任政府为保护这个唇齿相依的邻邦,不遗余力。这个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吸收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此时已衰弱到了极点。王国政府的腐败与低效,连来自大清帝国的官员也为之瞠目。1870年代以后,朝鲜王国的李氏王朝不断发生内乱,让候在门外等待多时的日本,找到了进入朝鲜半岛的机会。1875年,饿狼一般的日本强行登陆汉城对面的江华岛,挑起事端。大清政府当然不能袖手旁观了,帝国的一支远征军登陆朝鲜,与日本人形成对峙,后来名震中国政坛的袁世凯于晚些时候出任这支远征军的指挥官。

袁世凯为晚清极具雄才大略的人物,除了有些好色、找了几位朝鲜美女聊解鞍马劳乏之外,他较好地解决了这一时期的朝鲜问题,军事、政治和外交上合理妥当的处置,迫使日本人悻悻地离开了朝鲜,做了一回吃黄连的哑巴。但大清帝国政府在此后与日方的交涉中居然自毁立场,双方约定将来两国如向朝鲜派兵,均应事先知会对方。这个约定让袁世凯此前在朝鲜半岛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而且为日后双方在朝鲜问题上的进一步冲突埋下了祸根。

1894年那个明媚的初夏,美丽的朝鲜半岛海风阵阵,一个本来令人心旷神怡的季节已经来到。但是,由一个名为东学党的民间组织而引发的全国性大暴动,却让半岛的气温骤然上升。在朝鲜政府的求救文书到达北京之后,大清帝国政府决定履行宗主国义务,向朝鲜发兵,以帮助王国政府弹压这场动乱。6月4日,北洋水师的两艘巡洋舰——致远号和扬威号——以及由1500名淮军将士组成的远征军受命开赴朝鲜。按照九年前清、日两国在天津的约定,以诚信为怀的中国政府将出兵朝鲜的原因和日期一并通知了日本政府。

事实上,日本人一直在密切关注朝鲜半岛的局势。在中国政府的正式通知到达以前,他们就已经获知了半岛动乱和中国即将出兵的消息。日本政府上下为这个消息沉浸在近乎发狂的喜悦之中,他们预感,在苦苦地等待了十年之后,那个梦寐以求的机会已经来临。中国政府的正式通知到达的昨日,一个由参谋总长、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大臣等高级军事官员参加的战时大本营秘密成立,一支由400名官兵组成的海军陆战队乘“八重”号巡洋舰急速奔赴朝鲜半岛。

半岛上的民变很快就被敉平,但日本人显然不是为平定暴乱而来,这一次,他们再也不想离开这片可爱的土地了。7月12日,日本驻朝鲜公使接到本国外相的训令,可以采取任何必要的手段,促成中日冲突。两天后,大清帝国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接到了日本政府的正式外交照会。日本人在这份措辞强硬的外交文件中廉不知耻地声称,日本决定留在半岛,改革朝鲜政府,如果中国政府拒绝,由此而引起的不测之变,日本政府概不负责。

倭奴也敢向我天朝叫板?!光绪皇帝不禁龙颜震怒,他大“呸”一声的时候,唾沫星子直飞前来汇报的总理大臣的顶戴花翎。西太后于凉爽宜人的颐和园内看到日本政府的照会,也禁不住怒容满面,娇叱连连。

其时,德国人豪斯贺费尔的“种族优劣论”,在世界各地甚嚣尘上,德皇威廉二世尤为认同,以欧化为荣的日本人自然极为热烈地接受了这一理论。如今的日本人,不再有几百年前那副恭恭敬敬的模样,而是以“劣等的支那人”来称呼他们过去曾经崇拜过的偶像。而一向自我感觉良好的中国人,虽然出于无奈的情势,接受了西洋人的凌辱,但东洋鬼子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始至终都是“倭奴”。向中国人叫板,英国人可以,法国人也许可以,而日本人,非但不可以,简直就不配!这是一种带有强烈民族情绪的文化冲突,多年以后,这种冲突也无法得到调和,是以,中、日两国的每一次碰撞,都要迸发惨烈的火花。

少数头脑清醒的帝国官员对一触即发的战争隐隐地感到不安。李鸿章在天津紧急约见了英、俄等国公使,希望他们出面,劝说日本人罢干戈而向玉帛,但他的请求被各国公使婉言拒绝。列国决定坐山观虎斗。

半岛上千钧一发,紧张的局势刻不容缓,帝国政府火速向朝鲜增援。北洋舰队受命为运送增援部队的商船护航,并于黄海海面担任警戒。

7月25日,北洋舰队济远号和广乙号,护送两艘运兵商船——高升号和操江号——行驶至汉城、牙山附近的丰岛海面。早晨8时左右,海上能见度不是很好,船队航速较慢,马达的轰鸣声反衬出海面的平静,没有作业任务的船员还在狭窄的船舱里蒙头大睡。突然,一声巨响,离济远号右舷不远处的海面上升起了高高的水柱。最先冲上甲板的水兵,于薄薄的晨雾中,看见了一面像狗皮膏药那样的旗帜,不禁惊呼:“小日本来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