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慢性病,三分靠治七分养
张镜人,1923年出生于上海,家族世代行医,从小便接触医学,1941年起随父侍诊,有时代父应诊,晚上则由父亲督课。在父亲的指导下,他边临床,边读书,进步很快。1946年,经国家考试院中医师特种考试合格,开始独立应诊。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新上海的公共医疗事业,并贡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被誉为“沪上中医第一人”。2009年6月14日,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前夕,张老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86岁。
张老行医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有深入研究,且疗效卓著。特别是对热病和脾胃病,有着深厚的造诣。治热病,他继承家学,熔伤寒与温病于一炉,主张祛邪为先,提倡“表”与“透”;疗杂病,多从脾胃入手,崇东垣、景岳之说,临床强调“宏观以辨证,微观以借鉴”。
膏方——慢性病最强大的克星
大师手记
膏方作为传统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比较适合慢性病或急性病的恢复期的调养,只可缓缓图功,切不可急功近利,膏方用药定以脾胃接受为度。
——摘自《海派名老中医的养生之道》
国医释读
中医将中药传统剂型分为汤、丸、膏、散、丹等五大类,其中的膏可分为内服和外敷两种。内服膏剂即是膏方,它是根据患者体质不同与病情的需要,选择多种药物组成方剂,再将中药饮片经多次煎熬、去渣,将药汁经微火浓缩,加入辅料,如饴糖、蜂蜜、阿胶、鹿角胶等收膏,形成稠厚的糊状补膏,以达到补养身体、调理疾病和祛病延年的疗效。
俗话说:“月膏进补,春至体壮可打虎,秋燥时节必无苦,夏日无风也可过。”自古以来,膏方就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以其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和服用方便深受患者的欢迎。
张镜人教授善用膏方调治慢性疾病。他认为,对于急症、重病,中医自然需用方药、针灸等各种方法治疗,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的调养,则比较适合使用膏方。
在膏方配制上,张老主张“调补兼施,寓治于补”。他说:“制定膏滋,选药可众,冬令季节,封藏之际,人体服用,多可收藏,故善于补气养血,填精助阳,调养脏腑,充养机体之用。对于脏气虚损,阴阳不足者颇有效验。但是若一味投补,补其有余,实其所实,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膏方用药不仅要考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还应根据患者的症状,做到“损有余而补不足”,调补兼施,寓治于补。
一般来说,膏方主要用于哮喘、慢性反复发作咳嗽、鼻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肾病、风湿病等慢性病的调治,因为这些病大部分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调整其体质状态有利于疾病的临床治愈。调配这类膏方时,既要针对疾病的治疗,又要考虑发病机理给予脏腑功能调理,从而达到治本的目的。
1985年,张老接诊了一个男性患者,这位患者原本就有胃病,经过治疗虽然有所缓解,但是依然“便行不实,时或头晕面浮”。张老认为,“肾为水火之窟,水亏于下则为溲溺余沥”,脾胃失健多是肾精受损,因此为其开了一剂健脾补肾的膏方,病人用药之后,不久便恢复了健康。膏方组成如下:
第十二章 张镜人(1)
大国医
王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