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爱,让孩子为家做一些事情,容易让孩子建立归属感。
——珍妮·艾里姆
什么是归属感?
人的生命和心理活动都是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因此,很多时候,一个人是可以暂时离开集体,独立活动的,比如一个人安静地看书、散步等。但是,人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性动物,在全部生命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和他人发生必然的联系,相互帮助、相互依存。因此,人必须从属于某一个人群“组合”,参加这个“组合”的所有活动,从活动中得到他人的关爱,在和谐与幸福中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特别是当自己的奉献获得这个“组合”内其他人的认可和敬重时,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就会更强。这就是一种归属感。
随着女孩子不断成长,她觉得密切来往或认同的朋友、团体和机构越多,她的自我意识就越强。如果她与他们能够和谐相处,她就能从他们那里感知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归属于什么样的家庭,归属于哪一种社会群体或者某一族群,某一个俱乐部,某一所学校,或者某个宗教场所,与女孩子密切相关的一些人也会向她表明人们需要她,接纳她,她是值得别人接纳的。这将为她的身份和行为提供指引。
女孩子是用关系来理解这个社会的,而关系是要借由与他人的互动来表现的,如果女孩子没有归属感——归属于某个家庭或者学校——就很难正确认识自己,也很难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那么想要建立正确的关系就非常难。因为在与别人的接触中,女孩子感受到别人经常不留情面的批评和排斥,这些感觉都会让她觉得沮丧,为了寻找快乐,她就要到别的地方寻求他人接受并获得归属感。但是由于她对归属感没有正确的概念和原则,她可能会去向那些压根儿不想取悦她的人寻求庇护,并可能通过危险的非法方式获得乐趣和身份。一个归属感弱的女孩子,就像是失去了花瓣的花蕊一样,纵然还有灿烂的色彩,却也只是一抹惨淡。
归属感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必然而美好的情感。当今社会的孩子,归属感在普遍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钢筋水泥墙”为孩子的关系生活设置了障碍
人们之间在生活上的相互往来日渐减少,关起门来生活,和邻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日趋严重。女孩子的生活除了至亲,就没有了别的关系,这种单一的关系生活会让孩子逐渐对社会其他方面漠不关心。
第二,孩子没有和别人相互依存的感受
在家庭生活中,由于物质的丰富,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了生存忧患意识上的对他人的感恩和相互依存的感受,因此,对于父母和家庭也缺乏了责任心和归属感。同时,如果父母早出晚归,与女儿在一起交流的时间很少的话,那么孩子的归属感就会更加淡漠。
第三,利己主义思想对孩子的影响
“利己主义”、“唯利是图”、“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一些观念在成人中蔓延滋生,大人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思想又“传染”给孩子,这种思想对归属感有着强大的破坏作用。女孩一旦感受到社会一团漆黑,就产生了对社会的不信任感,因为恐惧而不愿意再与别人建立任何关系,归属感自然也就淡漠了。
那么,要强化孩子的归属感,父母应该如何做呢?
第一,给孩子以温暖,并使其明白温暖的价值
归属感首先来源于个体对他人的心理依赖,是和温暖、幸福相关联的。培养孩子的归属感,首先就是要让她在家庭里获得安全和可以依赖的心理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所在家庭的温暖,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在温暖的感觉中建立归属感。
父母还可以给女儿讲你们家族的故事,讲她自己在这个家庭中给大家带来的欢乐,以及父母或者其他亲人是如何保护她不受伤害地长大。孩子知道了自己和这个家庭的渊源,就比较容易建立归属感。
第二,培养孩子对集体的情感,支持孩子健康向上的行动
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只有父母围绕在女儿的身边,她的关系网就会显得单薄,不但难以对社会关系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也很难建立归属感,因此,要善于把女儿推出去,让女儿在集体活动中去感受来自别人的关怀和帮助。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归属感,是人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家庭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作为父母,要不断强化女儿的归属感,让女儿在家庭中、在社会中看到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以及能为别人做的贡献。
专家给父母的教子建议
父母可以偶尔拿出家庭相册,与女儿谈论照片中显示的人物和事件。这将有助于弥补女儿对家族历史理解上的裂隙,引发开怀大笑,引出其他相关问题,强化女儿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增强她对未来的信心。如果可能,保留你女儿的第一双鞋、最喜欢的玩具、书籍和衣服等作为纪念,以便她日后重温过去,并让她知道过去的时光是多么值得珍爱。
强化女孩的归属感
培养最棒的女孩
赵子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