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真不愧是大工业的产物,成长非常迅速。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滩这个“遍地黄金”的地方,抢吃电影这碗饭的公司数不胜数,随着电影公司数量的增加和影片产量的提高,中国电影业的商业竞争也随之展开并日趋激烈。但是,由于国内残酷的竞争和好莱坞影片的进入,能真正站稳脚跟的电影公司可谓是少之又少,其中大部分都是惨淡经营,勉强维持。年轻的邵氏兄弟只是众多电影淘金家族中的一员,新成立的“天一影业公司”既没有黑帮做靠山,又没有左翼背景,有的只是精明的商业头脑和“宁波帮”吃苦耐劳的精神。
此时的“天一”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当时真正称霸影坛的只有“明星”公司一家,其电影业务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中国,无论是从制作队伍还是从经营上来看,“明星”都是数一数二的。
由于“天一”公司出品影片快而且多,又首拍“古装片”、“稗史片”、“武侠片”,而且剧本多取材于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虽然电影的质量和艺术性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高,可是在当时电影尚处在成长期,整体的拍摄水平都差不多,观众的欣赏水平也还未达到一定的高度,因此,这类影片反而更为观众所喜闻乐见,“天一”因此得以名噪一时,拥有了不错的口碑和“观众缘”。由于回报快,“天一”的古装片经营策略引起了其他电影公司一窝蜂地效仿,由此掀起了一股古装片热,这使得“明星”公司失去了不少地盘,不仅改变了“明星”一枝独秀的局面,并且严重威胁到了“明星”龙头老大的地位。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小的“天一”更是与著名的“明星”、“大中华百合”鼎足于上海滩的电影界。
与“天一”的快速成长不同,此时的“明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甚至出现了亏损。为了挽回“老大”的尊严,“明星”提出“以毒攻毒”的进攻策略,不惜重金,以拍摄高质量的古装片抵制“天一”等公司拍摄的“低俗古装片”,这才有了《火烧红莲寺》的诞生。
《火烧红莲寺》的热映,使得“明星”扭亏为盈。面对“天一”的崛起,“明星”的掌舵人周剑云又联合了“大中华百合”、“神州”等五家知名的电影公司组成“六合影片营业公司”,欲合力打压“天一”和其他小公司,建立自家公司的垄断地位,从而上演了一部“六合围剿”的“商战大片”,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商战。
掌握“六合”实权的周剑云制定了一条规定:任何发行商如与“六合”签了合同,就绝对不准购买“天一”出品的影片。当时的“六合”几乎占有中国电影市场 60%的江山,各发行商自然不敢得罪财大势雄的“六合”,纷纷拒绝经销“天一”影片。
“六合围剿”给发展势头正旺的“天一”带来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天一”在上海的市场大幅萎缩,几乎陷于绝境。中国有句老话,“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铁壁合围式的“六合围剿”所带来的重重危机,“天一”公司真的能突出重围,绝地逢生吗?“宁波帮”的坚韧与不屈不挠的斗志再次在邵氏兄弟们身上显现出来。兄弟们坐在一起,共同商讨对策,挽救危难中的“天一”。“天一”是邵氏兄弟的支柱产业,“天一”万万不能倒,目前的事态如此严重,如果只是固守上海滩这个龙虎争霸的弹丸之地,不另想他法、另谋出路,“天一”的命运就只有消失或改转他行。要放弃自己辛苦打下的一片江山,邵氏兄弟无论如何也不甘心,那么,该如何避开“六合”的联合封杀,使自己的事业得以继续发展下去呢?老大邵醉翁说:“狡兔也有三窟,既然‘天一’在上海无法大展身手,我们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寻找新的发展方向,世界乾坤大,我们可以在香港或者南洋设立基地,与上海遥相呼应。如此一来,进可攻,退可守,上海有什么风吹草动,也好有个照应。”
反“围剿”,风雨下南洋(1)
亚洲华人企业家传奇
牟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