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开赛(1)

     
  
  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国际职业乒联旗下的七大公开赛之首——中国乒乓球公开赛,经常在北京举办。那阵子,一提起北京公开赛,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噢,中乒要开赛了!赶紧接上线,瞧瞧中国和瑞典、法国他们这次会派出什么样的阵容参赛?冠军奖金又增加了啊!谁谁因伤不来了;谁谁又在夸夸其谈,自吹自擂了等等。
  
  到了六十年代末,北京私人体育公司“来运动”迅猛发展起来,逐步成长为中国著名的体育文化公司。他们相继主办了“神足杯”足球邀请赛、“京华杯”四强对抗赛、“天马杯”马术五项世界杯中国站比赛等多项赛事,这些比赛此后每年或每两年都会举办一届,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他们成功地把这些赛事做成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级品牌。
  
  “来运动”公司实力与信心越来越强,眼界开阔、目光敏锐的他们,视线开始瞄上了中国的两大传统国球——乒乓球和羽毛球。
  
  经过精心筹备,北京乒乓球公开赛,终于在七十年代的第一个夏天,拉开了帷幕。
  
  万事开头难,第一届北京公开赛只有十七个城市的俱乐部报名参加比赛,而在经过中国职业乒协的“私下劝解”之后,这十七支队伍中的十支,于开赛前宣布退出,爆出当年乒坛的最大新闻。
  
  尽管沉着坚韧的“来运动”人不为所动,坚持完成了这一赛事。但这件事仍然震动全国,甚至上了权威体育报纸——中国劲报的“年终十大体坛新闻”,仅仅排在中国男篮勇夺世界锦标赛冠军之后,位居第二,被该报称为“北乒之乱”。
  
  “来运动”公司的高层对这一事件深感不安,认识到国球的特殊性,开始着手攻关这个难题。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时任“来运动”公司发展部副部长的刘亦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当时非常年轻,活力十足,先后打通了中国职业乒协、北京乒协以及中华体育总会等关键渠道,甚至把路子走到国际职业乒联主席——法国人罗恩的办公室。
  
  经过多次谈判,最后几方达成了协议:“来运动”公司可以与北京乒协、中华体育总会联合主办一项新的赛事,但不能列在国际职业乒联指定的七大公开赛之内,而且举办时间不能与中国公开赛有冲突。在可能的情况下,中国职业乒协将提供部分诸如说服一些大俱乐部参赛之类的帮助。作为回报,“来运动”公司愿意成为中国公开赛的赞助商之一。
  
  这以后,两年一届的北京公开赛逐步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
  
  6月3日。
  
  北京。
  
  首都机场。
  
  诸津津刚出现在飞机舱门口,就听有人在大喊:“津津,津津!”
  
  声音很熟悉。
  
  诸津津的眼睛很尖,打球的时候甚至能看到乒乓球上那不到一厘米长的商标。
  
  抬眼一看,果然看到远远的人群之中,有一个美丽的身影。
  
  他身后,胖胖的年冲挤挤眼,对旁边的上官独秀说道:“呀,原来小丹就只是来接津津的啊,我看我们都打道回府算了,免得碍眼。”
  
  上官独秀微笑一下,没说话。
  
  他面貌文雅,带着一副精致小巧的眼镜,显得文质彬彬,书卷气十足,一点都不像一位叱咤风云二十余年的世界名将。
  
  诸津津身体突然往身后一挤:“六·一刚过,你个老鬼就这么欺负我。”
  
  “哇!”年冲被他突如其来的压迫整得身子连着晃了好几下,接着怀里被重重压了一大件东西。
  
  要不是上官独秀扶他一把,差点就仰面而倒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