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 —《逝去的武林》读后(2)

这个说得真好!这就是你的目的是什么?如果心地是好的,是纯正的,你只管去练周身的敏感,练力量的控制,练气息的吐纳,真有伤害发生时,所有的反应都会跟上。要是心地就不正,就如同那个崂山的道士,虽然会了穿墙术,却因为想借此来偷邻人财物,而使法术失灵。

这也是在说做人的道理啊。你的出发点和目的没有人看得见,但你自己清楚。你行的是善事,但若你的出发点和你的目的,有问题,有私心,甚至不怀好意,那么,善事也会转化。检点发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的为人功课。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你若得到了真本领,与你善护心地一定密不可分。

最后,师徒之间的关系。学武的人为什么一定要拜师傅?

李仲轩说,师傅就是你的心态,告诉你:要当好汉。没事,就这么办!这一句话就能救了命。师徒感情好,是师傅对徒弟生命的参与太大了。拜师傅,就是当自己动摇时,找个能给自己做主的人。人太容易动摇,风吹草动,见异思迁,好逸恶劳,这世上没有几个天生的好汉。

练拳的时候,要有老师给看着。这又是为何?因为人太容易自满。刚有一点小进步,就飘飘然,有大师冷眼看着,总能激发你的自觉之心。自觉才能有进益。

要是没有福分找到自己的师傅,那么练习形意拳,要懂得以二十四法随时矫正自己。无师,二十四法就是师。这一点多么像佛教里讲,释迦牟尼佛涅?后以戒为师的遗训啊!李老也说,形意拳的二十四法犹如和尚的戒律,时刻保持警醒之心,就不会出偏。

李仲轩最早拜师唐维禄,唐维禄教他倾心尽力,不藏私,因为觉得自己无名,恐耽误徒弟前程,所以不计较个人得失,领了李仲轩拜大家尚云祥。那时尚云祥已年过七十,而李仲轩只有十九岁。尚师爱惜他是人才,愿意收下他为徒。但又因为年纪悬殊太大,而门中弟子众多,恐乱了辈分,让他许诺终生不收徒弟。李仲轩应下这个誓言后,投身尚门。当时唐维禄在天津,尚云祥在北京,唐师常来看李仲轩。京津两地,唐师施展腿功,一夜就到了。这样的恩德,让李仲轩终生感念。他晚年口述拳法秘诀,说如果有读者因此受益,那么向旁人传一传唐师的名,也算自己对深厚师恩的一点回报。这样的报还,令人泪下。

李老也把形意门收徒的规矩讲了两条,一不能为官,以免有仗势欺人之嫌;二不能搞迷信,因为形意拳有祖师。祖师正是岳飞,金庸写的武侠小说里提到的武穆遗书,正是形意拳的宗书。当然,李仲轩所学的形意拳派系,更注重拜达摩。这是后话。世人诽谤,任人宰割,这是外力在喧哗,经历过浮沉坎坷的李老却发出了自己的忠实声音。

爱自己的师傅,却要保持距离。太近,就少了刺激身体反应的那个强度;太远,就不能学到全部的精髓。而如果永远亦步亦趋,不能自悟自修,也是没出路的,对苦心教你的师傅也是个辜负。李仲轩老人特别提到了,要能够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学会东西。

二、 拳与禅

看这本书,还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触类旁通的感觉。

讲的是拳,却讲了很多,比如米芾的书法,诸葛亮的武功,曹雪芹的红楼,易经,儒学,颠倒众生的戏子,西游记里的白骨精。李老的譬喻,让人常常有茅塞顿开的意外之喜,会觉得知识在我们这里,仅仅是浩如烟海,转身即忘的;而在老拳师那里,气贯游虹,万般道理皆是拳法。

而那被唤做拳法的,竟也是禅机佛理。条条大路皆通罗马。

比如说,形意拳,讲究象形取意。先开始练拳,要找天地辽远的宽阔处来练,取个借景生发广大之心的意头;待到心胸开了,那么任何弹丸之地,都可以练拳。心胸已开,不再依仗外部世界。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