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和孔明

 像诸葛孔明那样谁都爱戴的英雄太少了。

    足智多谋的名将形象不知何时已在孔明身上定型。然而与关羽、张飞等猛将在同一阵营时,孔明在赤壁之战(208)中只能在外交方面施展才华,他在这方面更擅长。

    本来,刘备以三顾之礼迎接孔明,不是为了得到野战将军。在他的阵营中,不乏关羽那样的人才,而缺少的是文儒的名将,即像汉高祖帐下张良似的人才。据说,张良的容貌如同女性那样温和。

    孔明身材伟岸,面容却不那么威严,他有身高八尺的强健体魄,但后汉时的“尺”为234公分,所以孔明身高近185米,人们称他为“卧龙”——卧着的龙之意。

    当时蜀国人口还不到吴国的一半,据记载其中官职人口与吴国的32000人相比,蜀国的官职人数竟达4万人。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蜀国的主要产业丝绸为国家所有,因此官职人数才意外地多,用孔明的话可说为“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这些话被流传下来。所谓“锦”是指此地盛产的上等丝绸。另一种说法甚至认为,因地名的“蜀”中含有“虫”字则表示蚕的意思。

    孔明为开发产业倾尽全力。

    孔明也热衷于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刘备得知孔明后,以三顾茅庐之礼将他迎来,显而易见这也是借助情报的力量。在那之前,刘备从未见过孔明,只听徐庶说过在隆中有孔明这样一位年轻有为的人物。刘备在拜见孔明之前就相信徐庶所言,觉得如果是徐庶说的那就没错。

    当时流行人物评论,推动时代潮流的为何许人也?大概谁都想知道。为了顺应这种需求,称为“万事通”的人们在各地举行人物讲评活动。其中汝南的许劭和他表兄许靖小有名气,他们每月一日开会评论人物。这个活动就是有名的“汝南月旦评”。所谓“月旦”起初只指每月初一的意思,后来成为“评论各种人物”之意。他们大概也兼任相面。

    曹操去许劭那里,请他看相。

    “你乃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传说,曹操听后喜形于色。

    孔明成为孤儿后,前去投靠叔父诸葛玄。叔父逝世后他又移居荆州,荆州聚集了从各地躲避战乱的人们,在他们当中也有很多望族,因而那里也应该盛行人物评论。

    孔明在他们中间得到的评价一定最好,刘备在与他们见面交谈中大概对孔明十分欣赏。

    《三国志》是从黄巾之乱开始的中平元年(184)说起的故事,可那时孔明还未满三岁,因此他登上历史舞台是赤壁之战以后的事情。不久曹操死去,刘备也在白帝城结束了一生。

    孔明作为新时代的明星登场。他不能像以前那样,他不仅要在外交和经济方面,而且还要在他不太擅长的军事方面,都必须成为一国的最高统帅。

    在《三国志》的登场人物中,最被传奇化粉饰的人物当属孔明。

    在正史中,这么概括了孔明: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孔明是一位纯粹正直的人,而没有随机应变的才能。孔明的崇拜者对这种评论愤怒已极,他们反驳正史作者陈寿因是“泣斩马谡”一事件中受惩罚之人的子孙,故而歪曲历史。

    我个人认为孔明过于正直,是一位无私的人。正因为得到那么多人的同情,才在小说化时将他进行了善意的粉饰。

    孔明大志未展身先卒的悲剧深深地刻在人们心中,不管是戏剧还是小说都已将他圣人化。

    就连他的夙敌不也对他给予同情吗?夙敌的总指挥官是魏的司马仲达。

    “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有这种说法,即孔明死后开始撤退的蜀军只作出了反攻的样子,仲达却害怕中了孔明的计谋慌忙逃走。

    其实,司马仲达并非是那种人,他可能要为悼念死去的孔明献上花束吧。我在小说中是这么写的,我认为没有错。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