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绺香烟花数朵,正堪相伴病维摩。
--[明]王次回
和青梅竹马的表妹分开之后,少年冬郎怎样来捱过那样漫长的距离和思念呢?
读书、骑射,文武之道,机械一般的日子。科举、卧病、拜师,另一种的生活。一直走到婚姻和冠礼,由少年走到了青年。在这一年年的日子里,他的性格和趣味都有一些变了。儒家经典和传统史籍对他不再有那么大吸引力了,他被一部“不正经”的书吸引了去,在里面一醉就是很多年,一辈子都没有拔出来过。他以后的所有创作,都打下了这部书的深深的烙印。
而这部书,现在即便在一些资深的古典文学爱好者、乃至在一些古典文学专业的读者的眼中,都是模糊、甚至完全陌生的。这是一部被本土文学史大大低估了的诗集:《疑雨集》,作者是晚明金坛人王次回。
[1]金坛王次回:在纳兰词里的无名隐居
王次回,名彦泓,以字行,出身于明代金坛王氏旺族,一连三代都是先举进士,后任要职,晚年荣归故里,又有经史著作传世,可谓立德、立言、立功三者皆备,盛名赫赫一时。
但也恰恰应了“富不过三代”这句俗话,传到第四代上,王氏的仕宦家风就算彻底终结了,而且家境一道败落,再没有被收拾起来。穷困潦倒的王次回常以“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来自嘲,说人不能和命斗,谁让自己就是第四代呢!
其实问题出在王次回的父亲身上。根据《王氏宗谱》的记载,王次回的父亲王楙锟在天启年间因为秉公执法,得罪了权贵,惨遭陷害,虽然到崇祯皇帝登基的时候得到了赦免,但一个三代簪缨的名门望族已经被毁了个彻底,元气再也不能恢复。
王次回亲身经历了这一场切身切骨的天翻地覆,亲身感受了这个社会是如何的黑白颠倒,感受了正直与善良如何像纸刀纸剑一样禁不起明枪暗箭的任何一次打击,终生都为此而忿忿。
况且他也一直考不中进士,作不成官,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唯一的解脱就是诗,唯一的梦乡就是爱,就这样似乎浑浑噩噩地度过了一生,直到崇祯十五年在家乡病逝,时年五十岁。而仅仅两年之后,就是每一个汉人都记忆犹新的“甲申之变”,明朝亡了,汉文化亡了,天下亡了。
王次回的诗,被友人编辑为《疑雨集》,后来还有人伪造了一部《疑云集》,假托是王次回的作品,着实骗过了不少人。这样的书,之所以有人造假,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疑雨集》很受人们的欢迎。
《疑雨集》先后风靡过两次,第一次是在明末清初,第二次是在清末民初,我们现在还能在张恨水的《春明外史》里、冰心的柔情散文里,还有郁达夫的书信里、沈从文的小说里不断瞥见王次回的影子。《疑雨集》能在这两个时代里风靡一时,细想一下还是很有一些社会背景的:无论是明末清初还是清末民初,都是所谓“王纲解纽”的时期,社会秩序乱了,旧观念的话语霸权没有那么牢固了,权利者们焦头烂额于许多更要紧的问题以致于一时顾不上清理这类“伤风败俗、蛊惑人心”的作品了。在我们的本土传统里,社会的稳定程度向来是与思想的自由程度成反比的,所以东周礼崩乐坏才有百家争鸣,明末清初王纲解纽才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王次回虽然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一样不能免于这个铜铸铁打的社会规律。
第三幕 寂寞的十七岁
纳兰容若词传
苏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