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同车:笑为悦己者容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郑风·有女同车》

=1=

倘若当初齐僖公没有将文姜许配给齐国的太子忽,而太子忽也没有用一句“齐大非偶”来退婚,那么我们今天诵读的一些诗经也许就会有所改变,甚至会截然不同。

然而历史早已被写好,那些故事也都尘埃落定。一个女子的命运被浓缩在郑风《有女同车》,齐风《南山》、《载驱》、《猗嗟》、《敝笱》中,几经后人品读猜想,而再有心的人所能做的,也不过是记住她的名字--文姜。

文姜是淫妇,文姜是才女,文姜是姜太公的后代。历史只能告诉我们这些,你如何看待这个女子?

=2=

在文姜还是少女的时候,诗人有幸与之同行,故而有了我们今日读到的《有女同车》。

车上有一位女子与我同行,容颜好比盛开的木槿花儿。车子颠簸中佩戴的美玉晶莹闪亮,看上去她就像一只几欲展翅飞翔的小鸟。这个美丽的姜大小姐呀,真正美丽又端庄。

车上有一位女子与我同行,容颜好比娇艳的木槿花儿。车子颠簸中佩戴的美玉叮当作响,看上去她就像一只几欲展翅飞翔的小鸟。这个美丽的姜大小姐呀,美好品德难忘怀。

这实在是一次美丽异常的邂逅。狭小的车厢中,仅有的几个座次,无论是坐在女子的身旁还是身后,都是近在眼前的美好。她只管那样随意地坐着,就已经令人感觉生动得如同怒放的花儿,那般美丽不拘、那般安然静好、那般芳香四溢……可事实不仅如此,车子在行进,颠簸不可避免,她的首饰晃着我的眼,她的佩带抚过我的身,她的裙裾也时不时地缠上我的腿……我想闭上眼睛不去看她,她的环佩却一刻不停地叮当作响,我要怎样才能关起耳朵呢?这真是个难题啊!

车子晃啊晃,我总是担心她会因把持不稳而飞出去,可就算车子停下来,我的心也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不可回归了。

=3=

文姜到底有多美?

史书记载:“次女文姜,生得秋水为神,芙蓉如面,比花花解语,比玉玉生香,真乃绝世佳人,古今国色。兼且通今博古,出口成文,因此号为文姜。”

齐僖公得了这样一个宝贝女儿自然是宠爱有加,早早就开始为其选择佳婿。选来选去,相中了郑国的太子忽。这个小伙子不仅相貌俊朗,为人也很正直,且身为一国的储君,如此门当户对、郎才女貌,让齐僖公想想就乐得合不拢嘴,每日对着文姜不停地夸赞未来女婿。文姜彼时正是少女怀春的年纪,禁不住父亲的游说,心里也对这场婚姻暗生期待。

当年是谁那般有幸得以与文姜同车而行已无从查证,史书只告诉我们,郑国的子民为了表达对这位未来女主的欢迎之意,开始大肆传颂这首赞美诗: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有女同车,颜如舜英。将翱将翔,佩玉将将。彼美孟姜,德音不忘。

这首《有女同车》不仅将文姜的美貌描述得如同木槿花一样美丽,还称颂她的德行如璞玉般温润。能娶得这样一位娇妻,该是何等的运气与福气?

可就在民间对这场婚姻充满期待的当口,太子忽却提出了退婚,理由是“齐大非偶”,讲得通俗一些,就是说自己的势位卑微,不敢高攀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一直被众人捧在手心里长大的骄纵女子哪里受得了退婚的打击,听闻此言,当即就晕倒过去,从此一病不起。

文姜有个同父异母的兄长名叫诸儿,比文姜大两岁,从小一处长大,兄妹情深。妹妹病了,做哥哥的少不了要常来看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渐渐就将亲情与爱情混成了一锅粥。

“诸儿时时闯入闺中,挨坐床头,遍体抚摩,指问疾苦,但耳目之际,仅不及乱。”齐僖公闻之传言,心中大惊,在诸儿加冠之后,匆匆为其娶了宋女为妃。

诸儿有了娇妻做伴,看望文姜的次数自然就少了,偶尔来一次,也不再久坐。文姜深闺寂寞,更加念及诸儿的百般好处,可这种感情又是不能与人说的,因此隐疾也就愈加的重了。恰逢太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入侵的北戎部落,齐僖公重提婚事,太子忽还是没有答应。史书记载,太子忽是这样拒绝的:“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今天奉了父王之命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吗?

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后人解析说,这是因为当时太子忽已经耳闻了文姜与诸儿的暧昧关系。

=4=

《毛诗序》中认为,“有女”之女与“彼美”之女应是两个人。清代钱澄之在《田间诗学》中进一步将这两人明确为:前一人为太子忽所娶的陈妫,后一人才是齐侯之女文姜。把这种解析加进来,诗需这样读:

车上有一位女子叫陈妫,容颜好比盛开的木槿花儿……另有一个美丽的文姜女呀,她才是真正的美丽又端庄。

车上有一位女子叫陈妫,容颜好比娇艳的木槿花儿……另有一个美丽的文姜女呀,她还有美好的品德难忘怀。

赞美陈妫只说其貌美,谈及文姜则不仅赞她貌美还有好品德,偏爱显而易见。故而《有女同车》被理解成郑人借赞美迎娶陈妫的庄重华贵来惋惜失去了文姜。

在我看来,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一朵短命的木槿花已经足以说明“以色侍君短”,犯不上再绕进未来的国母与落选的公主比来比去。我更愿意一首诗钟情于一个人。

=5=

张爱玲有篇与之同名的随笔--《有女同车》。不知张迷们读来如何,我读的时候可是吃了不少的力。

北方人素来觉得吴侬软语像是戏文般好听,但却异常难懂。恰逢我读这一篇又在学生时代,正是闭门的时候,故而好多年都没明白后一半文字里讲的到底是什么事情。

慢慢地看多了一些上海的故事,也认识了一些上海的朋友,才读明白这篇几百字的短文。文中记录了两个女子在车上的两段对话。一个是对朋友说夫妻斗气的事情,“……所以我就一个礼拜没同他说话。他说‘哈罗’。我也说‘哈罗’。你知道,我的脾气是倔强的。是我有理的时候,我总是倔强的。”另一个是和儿子置了气向内侄唠叨前因后果,这段就是多年我没能读懂的,里面大都是方言,以现在的理解看来,不过就是儿子时常和她顶嘴,终于有一次闯了大祸,父亲要求他给母亲下跪赔罪,儿子不肯,母亲也舍不得,但父亲却坚持,儿子不得不妥协,后来外人调和说不如倒杯茶好了。茶倒来了,儿子讲了一句:“姆妈勿要动气。”当妈的也就真的不气了,又重新笑眯眯的。

故事并没什么特别,故事中的女子今天也到处可见,但文中最后一句点睛之笔却是打动人的--“电车上的女人使我悲怆。女人……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胡兰成在《民国女子--张爱玲记》中曾说过张爱玲对《诗经》是耳熟能详的,同名之作出于笔下也就顺理成章。然而,张氏一生,爱情都有缺失,文字也多带凉意,于她心中诗经中的《有女同车》是不是也像她的随笔一般,不过是个女子在车中“怨”的心声?

起初我也为突然之间这种大胆的设想而心惊,不过细想来,便莞尔一笑。因为,张爱玲熟读诗经,也为这《有女同车》中那份邂逅的美好而心动,于是她便留意起同车时女人的诸般,这才写了篇同题随笔。但因为“作者”不同,特别是性别不同,文章的主旨便大相径庭。诗经中的《有女同车》作者必是男性,所以眼见心思的全是车上美女的姣好,同时,同车的女子因有异性在场,也必定收揽诸多缺点呈现的都是好处了;而当同车者为女性时,恐怕只能见着一些生活中怨气的琐碎,便再无美好可言了。

=6=

文姜坐于车上,如何美丽又端庄,如何见其品德美好?那样的环境,有限的空间里,对面男子眼睛里盛满款款爱慕,女子不论娇羞,不论举手投足,都是别有一番滋味的。男子投来热切的眼神,文姜再间或送上款款笑意,便胜却人间无数。两厢欢悦。

此时最具杀伤力的,便是微笑了。当然微笑的技巧也很重要,比如笑得要恰逢时机,笑得要顾盼生辉。但不管怎么说,这一场合都离不开美妙的笑意了。

这《有女同车》,笑就成了悦己者之容颜了。再加上原本的花容月貌,姣好身材,得到男子大抒笔墨,美言几句,实在是太小儿科的事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