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馆的经济生活(3)

1861年11月下旬《上海新报》创刊,是上海最早的一家中文报纸。起初为周刊。次年5月7日改成每周三次,逢星期二、四、六出版。它纯粹是商业性质的报纸,由上海最早的英国企业即“字林洋行”出资创办。这家洋行早先还经营了上海第一张英文报刊《北华捷报》( North China Herald ),1850年8月创刊,1864年7月扩充为《字林西报》( North  China Daily News )。展开多种商业经营,在上海中外文新闻界称雄一时。

《上海新报》在创刊后10年内,是上海出版的唯一的中文报纸。主笔皆由英人担任,宗旨在于及时报道市场信息,以商业动态为主。因此发刊词中宣称:“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它分析了商人对于报纸的三方面需求:一是了解确切的市场行情、银洋铜钱兑换率等;二是商业活动需要刊登广告;三是客商往来和转运货物,必须及时知晓各通商口岸的航运船期。

所以,初期只有两个版面,以商业信息为主。1868年2月扩充为4个版面,第1、3、4版都是行情、广告、船期等,而把新闻和言论集中在第2版。

《上海新报》用进口的白报纸印刷,成本虽然较高,但每张售价30文铜钱,每月(约13~14张)银圆5角,预约全年(约160张)优惠定价大洋4圆(当时1两白银约可兑换铜钱1000文,1银圆合072两白银),年年赢利。

不过到了1872年4月,后起之秀《申报》脱颖而出,一来增加内容,二来降低成本,用廉价的毛太纸印刷,每张售价仅8文铜钱。

经过半年多的激烈竞争,《上海新报》敌不过强劲的对手,终于败下阵来。影响深远的《申报》

1872年4月30日《申报》异军突起。印行77年间(1949年才停刊)影响巨大,以致于当时许多城乡把所有的新闻报纸统称为“申报纸”。

《申报》的创办,几乎跟《香港华字日报》同时。比它更早的中文报纸,只有《香港中外新报》和《上海新报》。而王韬主持的《循环日报》则在它之后两年才出现。

创办《申报》的有4位英国商人,主要是美查MAJOR兄弟(哥哥费烈立克·美查Frederick  Major,弟弟安纳斯脱·美查 Ernest Major )。他俩于同治初年来上海经商,从事茶叶和布匹生意。约在1862年前后,开设了江苏药水厂。在上海定居多年,精通中国语文,到1871年,筹办《申报》。

美查兄弟何以要办《申报》呢 ? 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他俩的茶叶生意亏本了,想改行,听从华人经理陈莘庚(江西人)的劝告,转而办报;另一说:他俩经营的江苏药水厂赢余不少,于是将剩余的资金投资办报(笔者认为后一说较为可信)。这两种说法有个共同点,就是美查兄弟把办报作为生意经。鉴于《上海新报》牟取了很大利润,特别在上海被太平军围困期间,《上海新报》曾因报道太平军活动而销数激增。美查兄弟看到有利可图,于是集资1600两白银,股东4人,每人出银400 两,1871年5月组建公司。事先他们派钱昕伯到香港调查报业情况。钱昕伯跟香港“中华印务总局”主持人王韬交往密切。《申报》的创立,王韬也是助成者之一。1874年2月4日王韬又在香港创办了著名的《循环日报》,遥相呼应。

1872年《申报》初刊时,聘用华人赵逸如担任经理,蒋芷湘担任主笔(不用外人)。隔天出一号,每号一张,用中国毛太纸单面印刷。分8个版面,第一版是本馆告白,次论说序文,又次本埠新闻、外埠新闻,选录香港新闻,译录西字新闻,并载京报及宫门抄,最后是广告及各货价格表、轮船进口日期表。全用4号字排印,标题也是4号字。

《申报》售价,每份本埠8文铜钱,外埠10文,批发价6文。广告以50字起码,每刊费250文;两天以上,150文。字数加多时,每加10字每天加钱50文;两天以上,每天照加30文。

双日刊的《申报》只出了4号,到1872年5月7日(清同治十一年四月初一日)的第5号,便改为日报了(星期天休刊)。编务方面则增加了何桂笙、钱昕伯两人,他们都熟悉“洋务”。

美查兄弟是英国人,懂得言论自由,自己也写社论,如议建铁路、建水池,其意即在促进清末的“洋务运动”。《申报》社论,一直支持修建淞沪铁路及电信事业等。

《申报》一创刊便公开征求文人雅士的竹枝词、纪事诗等,不向作者收取“广告费”,免费登载。这是后来文艺副刊的雏型,但起初谈不上给付稿酬(免收广告费就够意思的了)。

《申报》初刊行时,只销600份,到1876年增至2000份,1877年增至5000份。《申报》创刊后,每张售价只为铜钱8文。订阅每月大洋5角,每年4块银圆。这样的售价很具竞争力。于是,《上海新报》在改为日刊后(星期日休刊)也压低售价,每张零售从铜钱30文也降到8文,订阅半年为1圆2角5分,全年2银圆。

但是,《申报》采用便宜的毛太纸;13年后,到1897年底才改用油光纸,售价10文,所以成本低廉。而《上海新报》则用上等白报纸印刷,成本居高不下,因而入不敷出。没过多久,《上海新报》便难以维持,终于在1872年12月31日宣告停刊,被挤出了独霸10年之久的上海报坛。官商合办的《汇报》和《新报》

在《申报》之后两年,1874年6月16日《汇报》于上海创刊,比著名的香港《循环日报》只晚4个月。由最早的赴美学成归国的容闳发起,资金为1万两白银(14000银圆),分200股,每股50两,即70银圆,入股者多半是容闳的广东同乡。招商局总办唐景星(广东香山人)是重要的股东,大力支持。据《申报》介绍:“上海上下各官皆有股份。”1872年容闳担任留美学生副监督,被派赴美国,次年短期回国时筹办了《汇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