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的病色和脸色、五官色的判断方法是一致的。耳朵病色的主病规律与满面病色的也基本一致。一般白色主虚、主寒,黄色主湿、主脾病,红赤色主热,青色主肝病、主气滞、血瘀、疼痛、惊风,黑色主肾病、水饮、瘀血等。耳廓无论出现什么颜色,总以鲜明润泽为吉,沉浊晦暗枯燥为凶。病色变化以颜色鲜明为新病,颜色晦暗为久病之象。
耳朵白色主虚主寒
耳色青白大多是虚寒之证。
整个耳朵颜色都白,常见于突受风寒或寒邪直中。
耳色晄白大多是气虚导致。其中,如果耳廓厚是气虚有痰,耳廓薄则是气虚有寒。
耳色淡白是血虚、血脱或气血两虚。用手揉搓耳垂后,耳朵仍然苍白无血色,这是贫血或血液循环欠佳之证。
耳色白也很可能是肾气虚弱。耳朵颜色苍白、耳薄无光,甚至萎缩的,大多是肾气衰败,常见于垂危病人。
耳廓上产生了白色糠皮一样的皮肤脱屑,并且不容易擦掉,常见于各种皮肤病。
耳垂肉薄色淡,可以看清血管的,常见于呼吸系统疾病病人。
耳朵黄色主湿、脾病
在患病的过程中,如果耳朵逐渐变为明亮润泽的淡黄色、微黄色,说明胃气恢复或者胃气尚存,这是疾病即将痊愈的征兆。
耳朵发黄也见于湿邪中阻。
耳色淡黄主湿阻脾胃。如果在耳朵黄的同时眼睛黄、面色黄、尿黄,则是黄疸。
耳朵黄得非常明显,多主脾病,常见于食积,出现脘胀、吐泻等症状。
耳色赤黄是燥热。黄中有红为风证、热证、湿热证。
耳轮黄色明显,称为“黄耳”,如果伴有耳中掣痛的话,是伤寒的征兆。
耳黄并且伴有耳朵肿痛的是风邪入肾。如果忽然恶寒发热,和伤寒差不多,这是湿热下结于肾。
小儿耳色微微发黄,很可能有睡中惊悸、磨牙等症状。
耳色红赤主热证
耳色红赤表明血脉扩张、气血壅盛,多主热证。也可能由于中耳炎、耳部疖肿或冻疮等耳廓局部病变所致。
耳色鲜红是发热。
耳红而肿痛是心肺积热或肝胆火盛、肝胆湿热。
久病后耳色淡红大多是脾肾两亏。
耳色暗红,大多是气滞血瘀。
受寒之后耳垂变成紫红色,发生肿胀甚至溃疡,经久不愈,多为体内血糖过高所致,常见于糖尿病患者。
耳垂肉宽厚、颜色发红,并且身体肥胖的,容易患脑溢血。
耳色青主寒证、痛证
耳廓或耳轮颜色发青,表明气血运行不畅,大多是血脉收引起的寒证、痛证。成年人耳廓(尤其是耳轮)如果变成纯青的颜色,大多是有疼痛性疾病,比如关节炎疼痛、寒邪直中腹痛之类。婴儿因皮肤薄嫩,血脉明显可见,所以这条不适用。
耳色青黑多见于久病瘀血,或是剧烈疼痛,或是肾虚不足。
耳色青白多为肾气不足的虚寒证。
耳垂青色,多为房事过度的表现。
青色从眼睛或太阳穴的地方入耳的,大多为病情已经危重。
小孩的耳根青暗是体弱多病表现。
耳色黑主肾虚
耳朵出现黑色,一般是病情较为严重的标志。特别是那些抟聚、干枯、晦暗、环绕在耳朵或者其他官窍周围的,以及伴有部骨下陷的青黑色,意味着病情严重,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肾开窍于耳。耳色黑多为肾病征兆。耳色纯黑是肾气将绝;耳色淡黑为肾虚;耳黑干燥是“肾惫”;耳轮焦黑干枯是肾精亏极的征象;耳畔的颜色黑得像煤块,多为肾精虚亏。
耳色紫褐,皮肤粗糙,严重时可以如鱼鳞状,主久病血瘀或肠痈(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疾病)。
黑色从耳目起始,慢慢转入口唇周围,多数病情危重,甚至是死证。
耳垂肉薄,呈咖啡色,见于肾脏病、糖尿病。
全耳青黑多见于剧烈疼痛。
其实,只要出现黑色,不论出现在颜面五官的哪一个部位,都是病情严重的标志,所以一旦出现了黑色的病色,我们一定要重视。
肾是主藏精的,无论先天之精也好,后天之精也好,还是五脏六腑之精,都储藏在肾,因此当肾精肾气充足的时候耳朵就大、厚、软,就红润明亮。当肾精肾气不足的时候,耳朵的明亮程度和润泽程度就会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