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题目就明白了,我们的镜头又对准了鲁国,伟大的孔子的故乡,这个充满仁义道德的国家。然而,这也是一个即将被时代抛弃的国家。
鲁国在进入战国之后,变得越来越微不足道,曾经的辉煌一去不返。
田氏在齐国崛起,加紧了对鲁、卫等国的侵略。
公元前412年,齐攻取鲁国的莒,直到安阳(今山东阳谷东北)。
公元前411年,又攻鲁,取其一都。
公元前410年,齐军又来了,像噩梦一样挥之不去,鲁穆公的心头笼罩着一层阴影,天啊,你们还有完没有啊,大家就不能和气生财?
他说对了,齐国就是欺负鲁国全都是知识分子。怎么样?揍你没商量。鲁穆公在感叹:“我堂堂鲁国这么多人才,难道找不出一个能带兵打仗的,悲哀,悲哀啊。”
鲁相国公仪休站了出来,向国君推荐了一个带兵的人选,鲁穆公沉默着不说话。在他沉默的时候,齐军没有沉默,继续高歌猛进。公仪休再次发表自己的意见:要退齐兵,非吴起不可!
鲁穆公也是个明白人,说道:“我也知道吴起有才,但还是担心,毕竟他的老婆是齐国人啊!”
公仪休把国君的担心告诉等候消息的吴起,吴起二话没说,回家就把老婆杀掉了,然后拎着老婆的人头去见鲁穆公,鲁穆公即拜吴起为大将。
以上就是吴起杀妻求将的故事,故事叙述得比较简练,要点已经概括。
吴起是个了不起的人才,这一点毋庸置疑。战国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这是后来人们给吴起列出的一系列头衔,这一系列的头衔吴起各个当之无愧,他是中国历史中唯一一个可以同孙武相提并论的军事家,其著作《吴子兵法》和《孙子兵法》并称为孙吴兵法,书成之后立刻成为各大军事院校以及军事发烧友的必修课程,两千年来无人可以匹敌。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毁誉参半,我们一起来看看传说中不好的一面。
第一,不孝顺。
这似乎犯了中国人的大忌。传说中吴起在上学读书的时候,因为母亲去世而没有回家守孝,遭到儒家圣人曾申的排斥,不得已辍学,从那以后改学兵法。
第二,就是杀妻求将了。
第三,少年的时候在村子里持械伤人,据说杀了三十多个无赖。
第四,少年游学的时候,为图个出身散尽家财。
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这些事情,就会有惊奇的发现。首先这些事情都是在鲁国广为流传的,大部分发生在鲁国境内,鲁国的君子们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这些事情大概会被他们作为反面教材。以儒家的审美标准来看吴起,这种人只能用四个字形容——十恶不赦。
吴起在鲁国的时间有五年,在这五年中,吴起仿佛把一辈子的坏事都做绝了。吴起离开鲁国后又继续生存了三十年,这三十年间仿佛没有听到他有什么负面新闻,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难道鲁国这样一个讲究仁义道德的君子之国就感化不了这个缺点多多的问题青年吗?
换个角度看一下吴起,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呢?
第一,不孝顺。
似乎是有一点,不过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按照儒家的说辞,父母去世就要守孝三年,在坟前搭个小棚子,冬冷夏热地住上三年,这是去者所希望看到的吗?吴起不回家守孝并不代表他不孝顺,或许只是因为他太渴求知识,希望早日以自己的成功来回报母亲。
第二,杀妻求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前面可以看出,吴起为了自己的梦想已经付出了很多,包括自己的学业、母亲,眼看着就差最后一步就要达到自己的梦想了,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吴起也会付出的。
第三,持械伤人,杀了三十多个无赖。
一个人能以一敌三十,也算是难得的天生神力了,如果是吴起被无赖杀了,会不会有什么人站在他这一边,替他报仇呢,而且以一敌三十,吴起本来就是弱势的一方,那三十多个无赖既然要欺负人,就只能愿打服输。
第四,根本不能算是个理由,吴起花自己家的钱,外人谁也管不着。
其实,鲁穆公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鲁国真有那么多人才何必非得一个吴起不行,为什么不派儒家的大师们上?因为,齐军不会跟他们磨嘴皮子,这是个不讲理的年代。只有你的拳头比别人硬,你才会有和平。
在吴起打退齐军之后,鲁国算是安静了两年,鲁国君臣闲着没事又发挥了新的想象力,大臣嫉贤妒能,鲁穆公过河拆桥,赶走了吴起,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呢?
在吴起离开鲁国后三年,齐再伐鲁,取鲁囱5邑(今山东泅水西北,即鲁孟孙氏之私邑)。
公元前394年,齐再攻鲁,取鲁之最(今山东曲阜南)。
这样,在进入战国后不久,齐的版图就已扩张至鲁国的西部,而直接与魏接壤。
鲁国则被剥削成一个仅有数邑的弱小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