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冀此人是历史上少有的狠捞之主,别人捞钱弄钱好歹还有个名堂,梁冀连名堂都懒得搞。他朝一位大商人索要5000万钱,对方挤出3000万,梁冀大怒,当即将对方全家下狱,罪状上说商人80岁的老妈夜盗皇府,背着一麻袋珠宝翻墙而逃,这样的罪名摆明了逗你玩,存心让你憋气窝火。
没几年,顺帝死了,梁冀先是立了一个2岁的刘炳,是为冲帝,做了5个月的皇帝就死了;再立一个8岁的小朋友刘缵为帝,是为质帝,不想小朋友乱讲话,竟然有一次指着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
梁冀大怒,不要以为你是皇帝就可以乱讲话,拿一块毒饼塞进刘缵的嘴里。之后梁冀再立15岁的刘志为帝,这就是汉桓帝了。
《三国演义》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是“自桓灵二帝以来……”意思是说天下事都是让汉桓帝和汉灵帝这两人搞坏了。实际上这是冤枉了汉桓帝,他不过是梁冀菜板上的鱼肉,活命尚且艰难,哪还有什么心思搞乱国家啊?汉桓帝委曲求全活到28岁,仍然生活在梁冀的阴影之下,朝不保夕。于是汉桓帝哭求太监帮忙,大太监单超表示愿意为国家分忧,桓帝激动之余狠狠地咬了单超的手腕一口,咬得鲜血直流。汉桓帝以太监的血发誓:“我以你血茬轩辕,不惜一死夺皇权。”
公元159年,五名大太监唐衡、徐璜、具瑷、左倌,单超冲出皇宫,率兵包围了大将军梁冀的府邸,梁冀自杀,皇权回落到汉桓帝的手上。于是,五名大太监得以封侯,此后又有多名太监的英勇事迹报了上来,统统封侯。从此宦官用事,朝政陷入混乱。等知识精英们兴冲冲出了书斋,跑来问鼎权力,却发现早已没有了他们的机会。
《世说新语》开篇:“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这个李元礼又是谁呢?什么又叫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呢?
李元礼名叫李膺,是当时的知识分子领袖,所谓的“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就是说他要当官,要与恶势力不屈不挠作斗争。这恶势力当然就是太监了,李膺一出现在历史上就和太监们血拼了起来。
小黄门张让有个弟弟叫张朔,张朔贪污的事被李膺发现了。知道李膺这家伙专门跟太监过不去,张朔撒腿狂逃,一口气逃回洛阳,逃到了哥哥张让家里。还感觉到不安全,干脆躲进了夹壁墙里,心想:这次应该没事了吧?万万没想到,李膺追到长安,率吏卒破开张让家的墙壁,生生将张朔从里边掏了出来,当场刑讯,立即斩首。
张让是为汉桓帝夺权立过大功之人,当即哭诉于桓帝之前。桓帝恼怒,召李膺问话;李膺脖子一梗,明确告诉皇帝:“我就是要跟天下的恶人过不去,只要触犯刑律,哪怕是他上天入地我也不会放过他!”
汉桓帝听了,眨眨眼,对身边的太监们说:“你们闲着没事,就不要出去了,被李膺杀了,别怪我不管这事……”如此说起来,汉桓帝还是明白道理的。
太监们吓得不敢出门了,但恶势力却仍然在活动,这次是一个算卦的术士,河南人张成。
张成精研风角之术,尤其对《乾坤万年歌》有独到的研究。据他测算,汉桓帝马上就要大赦天下了,于是他带着儿子拎切菜刀一把,从大街这头直杀到那头,再从那头复又杀回来,大白天的公然杀人,被李膺率吏卒拿下。被押到堂上,张成笑曰:“李膺,你杀不了我的,因为皇帝大赦天下的诏令已经下来了。”话音未落,诏令到了李膺的案头,诏令中明确要求,皇帝心慈,但凡有百姓杀人放火抢劫抢奸者,一概无罪,批评教育并立即释放。
当时李膺就急了,心说你恶势力邪恶咱不怕,怎么还带玩算卦的呢?这真是太不像话了!当即将诏书丢在一边,全当没看见,将杀人犯张成推出去砍了。张成的家属闻知,大怒,开始上访,控告李膺目无王法,于是李膺下狱,连带大批的知识精英一同去吃牢饭。
趁此机会,太监们疯狂反攻倒算,将反对他们的知识精英统统列为党人,掀起了一场清剿运动,举凡有点名气的读书人都进了监狱。
单说那位后来大破黄巾军、砍下张角哥仨脑袋的皇甫嵩,此人素以名士自居,这次大批的精英落网,他琢磨着怎么也得算他一个,不曾想抓到最后名单上竟然没有他,这让他没面子,认为这是朝廷对他的污辱,于是愤然上书,力证自己也是知识精英,也要坐牢。汉桓帝看他的奏折,怎么看看不明白,一费脑子,就死掉了。
汉桓帝退场,汉灵帝走上了前台。与此同时,另一个知识分子领袖陈蕃出场了。
《世说新语》开篇第一句:“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这个陈仲举就是陈蕃了,因为和窦太后一家关系友善,所以他被推到了政治斗争的最前沿。而陈蕃不负世人所望,上演了一出轰轰烈烈的宫门血战。
起因是出在窦太后身上。汉灵帝刘宏是她千挑万选选出来的皇帝。窦太后的哥哥窦武身为大将军,要求解除党锢,重用知识精英;窦太后却觉得太监更好玩、更乖巧,不喜欢知识分子。于是窦武就去找陈蕃商量,陈蕃既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当然要出个狠主意。于是陈蕃建议:大家趁夜进宫,将太监杀得光光,则天下自然而然就澄清了。
窦武就去宫中再找窦太后商量,而窦太后是绝无可能答应这种建议的--噢,把太监杀光,难道知识精英们愿意割了自己进宫给太后她老人家倒尿罐吗?
工作没做通。做不通倒也罢了,偏偏窦太后还把窦武的意见泄露给太监了。
168年九月初七夜,窦武、陈蕃纠合了知识精英计80余人,各拎利斧一柄,摸入宫中,不料太监早有所备,也纠合了一批队伍,迎战于金水桥边。窦武作为大将军,命令军马助战,太监则大搞政策攻心,向士兵们喊话:“过来吧,不要跟着窦武干,跟着窦武是没有前途的,要干就跟着太监干……”这喊话硬是灵光,窦武手下的士兵哗啦一下子都投奔了太监,窦武和陈蕃当场被捉--天下还没等澄清,这两个人先掉了脑袋。
此战过后,大批知识分子遭到整肃,被定点清除。
知识精英被杀干净了,东汉灭亡进入了倒计时。窦太后傻眼了,才知道太监的厉害。此后窦太后落入太监之手,如何被修理不清楚,未及两年就忧死,太监不许其用棺木下葬,就丢在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间里。
知识精英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和太监集团搏杀是相当不理智的,至少他们的行为得不到孔子的认可。子曰:“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意思是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国家政治清明,那就出来做大官;如国家政治混乱不堪,那就快躲起来,千万别让人找到你。
知识精英都躲藏起来,那谁来担当拯救国家的重任呢?这个答案,不需要打开儒家经典我们就会知道。在我们之中,有谁不知道曹操与刘备?在我们之中,又有几个知道李膺和陈蕃是何许人也?
传统文化崇拜的是暴力英雄,如曹操、刘备,他们有着把老百姓从床上拖起来,送到战场上去送死的本事,所以他们就流芳千古。陈蕃敢带80多人杀入皇宫“澄清四海”,那就为天下笑。
原始思维崇尚暴力,而暴力的崇尚者势必会沦为暴力工具。
既然太监集团战胜了知识精英,掌握了国家资源,就必然会有优秀人物从他们之中走出来:曹操!
曹操虽不是太监,但他的父亲却是大太监曹腾的养子,这么算起来,曹操就是从太监的阵营中出现的精英人物。
曹操早期的仕途之路是四平八稳的,如大太监蹇硕置西园八校尉,曹操和袁绍这哥俩同时入选,而刘备却在大街上卖他的草鞋。
此后汉灵帝死,子刘辨嗣位,为少帝,政权掌握在刘辨生母何太后的手中。也就是说,何太后的哥哥何进现在是朝廷中说话算数的人。抗击太监集团的历史重任落到了何进的肩膀上。
何进欲诛太监集团,曹操和袁绍都参与了这一密谋。一日,何太后传何进入宫,何进晃悠晃悠去了,一进去就被太监逮捕,脑袋被砍,然后当皮球扔给了等候在宫外的袁绍。
袁绍大惊。他可不是陈蕃,当即下令士兵杀入皇宫,大杀宦官。大太监带着皇帝跑路,没权没势的小太监们被砍得一个不剩。
我们注意到,袁绍手下的士兵就没有像陈蕃手下的士兵那样投奔到太监阵营去。与知识精英相比,民众更愿意接受一个像袁绍这样的人物。
这时候董卓来了,杀光了太监,挟持了少帝刘辨。董卓琢磨得干点什么事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于是刘辨被废,他的弟弟刘协被立为新皇帝,是为汉献帝。
再往后,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代。“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传统文化思维给曹操定的一大罪状,可这条罪状禁不住逻辑思维的推敲。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就是说大家承认汉献帝的权威;既然承认汉献帝的权威,那董卓扶立汉献帝有错吗?如果董卓是对的,那大家纷纷起兵讨董卓,这岂不是大错特错?如果大家都错了,那曹操挟一个错误的皇帝,又如何来“令诸侯”呢?
面对这些问题,原始思维的人会疯掉。何以董卓挟天子就令不得诸侯,诸侯该打就打,该杀就杀,等轮到曹操干这活的时候,唯有刘备与孙权不服,与之一论长短呢?
曹操与董卓的区别又何在呢?我们来看看董卓干的事情吧。
立了新皇帝后,董卓率众大臣上书,要求重新审理陈蕃窦武案,为知识精英平反。这是对头的,但问题是董卓在以德治国的道路上走得比任何人更远。
董卓下令:将官员和百姓中儿女不孝顺父母者、臣属不忠于长官者、官吏不清廉者,以及弟弟不尊敬哥哥的,统统杀掉。
不像刑事犯罪,刑事犯罪是需要证据的,这几条罪名什么证据都不需要,说你不孝你就不孝了,先杀了再说。京城飞血,冤死者数以千计。
董卓的智商,进化程度远不适应他所在的位置。而这就意味着曹操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