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利俱存独持其柄(3)

  但是,史家有不同看法。一个在万历后期入仕、官至首相的黄景眆先生,在他写的《国史唯疑》一书中说,高拱虽粗褊,“意气颇磊落”,所谓报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专家韦先生是这样看的:“在海瑞催查乡官田亩退还侵占的田宅的基础上,再加大力度,以继续追查,不能谓之枉法。任用被公认为‘廉洁有惠政’蔡国熙负责其事,亦不能谓之徇私。适度惩戒徐阶三个横暴乡里的恶子,亦不能归结为诬陷。”所以他不同意把这种情况,完全或者主要说成是高拱的报复。他倾向于高拱这样做,是出于公义而挟有私怨。
  
  我原则上赞同韦先生的看法,并且更倾向于高拱并没有纯粹出于个人恩怨,积极主动采取了报复行为。
  
  高拱是个一心谋国的政治家,似乎对纯粹的个人恩怨不是太在意。比如,非常老资格的高级干部杨博,在高拱和徐阶争斗时,以吏部部长的身份带头打报告公开要求必需罢免高拱。可是,高拱复出后,立即请已经退休回家的杨博重新出山,担任了兵部的部长。这就是一个例子。
  
  但是,必需再补充一层意思,那就是:如果说高拱真的有报复行为的话,那么,他也是在一个人的挑拨下进行的,他是被别人给耍了!其实,不久,高拱就发现了这其中的隐秘。
  
  隆庆五年的秋天,徐家的事情正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发生了一起群众实名上访举报事件。一个徐阶家乡的姓顾的男子,千里迢迢跑到北京,举报一件事。说徐阶派人送银三千、玉带宝玩等物给了张居正,张居正收下了。举报人还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好在,这件事没有扩大,举报信是直接转递到高拱本人手上的。于是,高拱就向张居正了解情况。以高拱的威严和嫉恶如仇的个性,很可能是一种质问乃至审讯的口气,说不定还“啪”的一声,把举报材料摔在张居正的面前。张居正很是惶恐,也非常窘迫,为此,甚至失眠了好几夜。
  
  高拱见张居正如此,怕影响工作,也不利于彼此的团结,就安慰张居正说,这是小人诬告,我是不信的,这就让司法机关拿了那个人押解回籍。张居正这才稍微安心了些,连连说:“毕竟是我兄,光明磊落啊!”但是张居正的眼神里,流露出愧疚的神情,同时也有些异样的光芒。
  
  按照高拱的说法,也就是从这件事开始,张居正萌发了取而代之之心。这个时候,已经到了隆庆五年,内阁只有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的时期了。也正是这个时候,高拱似乎悟出了点什么。
  
  根据高拱事后的回忆,张居正“既以示德于我(指张居正说徐阶下野是他在幕后操作的),既则又交通徐氏受其重贿,而谓调停于我。在徐处则曰:‘高实未忘情也。’在我则曰:‘徐可恶甚。’若在他人,孰能堪之?盖以两利俱存,独持其柄之意。”
  
  当时,高拱的认识未必如此清楚,但是,他隐隐约约感到,实际上之所以因为徐阶这位退休老领导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是有人在从中挑拨渔利。这在高拱当时给徐阶的几封信中,表达得很清楚了。高拱说,他复出后整天公务还忙不过来,哪有功夫还去报复谁啊!另外还说了一些他绝对不敢以皇帝给的职权,去逞一己之快等等表明心迹的话。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那些事情呢?高拱解释说,虽然,我高某不敢废国家的法律,以德报怨;但是,高某也实在不敢借国家的法律,以怨报德!就是说,虽然我高拱没有报复之心,但是也不能不秉公执法,法外示恩。既然你家里确实有问题,老百姓反映挺强烈,我不能枉法徇私。这些话,应该是发自肺腑,实话实说的。
  
  不过,下面的话才是我们所感兴趣的:高拱告诉徐阶说,最近我才知道,其实闹到这个地步,是有人在从中挑拨,故意说我耿耿于怀,没有释然,会报复你。因为他这样说,就可以“贾怨而收恩”!如果不这样造谣挑拨,他就难以从中渔利了。“此意仆(我的谦诚)已识破,故一切不理,付之罔闻,久当自消灭也。愿公亦付之罔闻,则彼无所施计矣!”
  
  另一封信写得更明确了。高拱说,你我虽然想忘记前嫌,根本不想纠缠过去,更不存故意报复之心,“然人情难测,各有攸存”,对你有意见的人,希望我报复你;对我有意见的,则到处散布消息说我要报复你,以便败坏我的名声;希望讨好我的,在我面前挑拨说,你曾经那样对我,现在不报复,能甘心吗?希望在你面前示好的,就挑拨说,他一直在我这里给你说话,尽力化解。现在我知道了,这些根本都是拨弄是非的伎俩,事实根本不是这样的。
  
  既然高拱发现了这其间的阴谋,就不允许各方再继续纠缠下去了,于是开始出面平息此事。当时主政吴地的干部,多是高拱赏识的熟人,他分别给几位当地的领导写了几封信,对徐阶遭受的痛苦感到“恻然”,表示他看到徐阶的遭遇“于心不忍”,希望这些当地的领导在可能的情况下,对徐阶的家人“作一宽处,稍存体面”,以免老领导“垂老受辱苦辛”!
  
  高拱的信,言辞恳切,入情入理。当然,张居正也给这些人写了信,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需要说明的是,高拱不是会作秀的人,他说这些并不是口是心非的话。在地方上报的对徐阶三子的处理意见上,高拱批示:“太重,令改谳”。以后改判的结果是:徐阶的三个儿子被释放了。
  
  但高拱的想法,还是太简单了。他认为自己采取了团结同志、息事宁人的高姿态,就真能够化解矛盾,消除纠葛。 事实证明,高拱错了。而一个巨大的阴谋,也就此催生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