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烟霞洞中日月短——“新思潮”的代言人胡适(5)

这次讲演没有发现完整的记录稿,竺可桢日记只记下大致的内容,胡适说自由主义为中国固有产物,明代浙江余姚出生的三位大师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都提倡自由主义,东汉王充也是自由主义。但他明确指出中国的自由主义缺乏政治的自由,而且缺少容忍的精神,所以自由终不能达到,人民也没能得到解放。

好在10月21日的《国立浙江大学日刊》留下了较为详细的报道,确切的讲题是《自由主义与中国》,胡适说:

……本人向所提倡,皆在解决问题,非讲主义,今此虽道主义,仍在问题索解。自由为义,在于由自,我国盖有悠久之传统。在希腊为自由为字,亦同中国,兼有名词动词两用。溯人类自有历史以来,自衣食住行以至思想信仰,皆求自由作主,不须仰人。浙大三馆,纪念阳明、黎洲、舜水三先生。阳明之反朱子,黎洲明夷待访之录,与舜水去国,老死日本,皆争自由之表现。东汉,上虞王充(仲任)当神权之世,撰《论衡》八十余篇,一言以蔽之曰:“疾虚妄”,亦皆在求自由。综之,中国史中,自老庄孔墨,中经阮籍、嵇康、范缜、韩愈,以逮宋明诸儒,为争自由而仗义执言,虽一人而往矣,精神皆至伟大。所惜者已往贤哲,过于漠视政治自由,遂致虽倡君主无为之治,而无术以致之。西洋史中,有盎格罗撒克逊民族者,去今不过百年,为政治自由,树之范畴,于今世界受其利,一曰代议制度,一曰成文而可修宪法,一曰不记名投票。此虽浅近之论,而古今中外之人,忽之久矣。得盎格罗撒克逊民族而明之,自由之义,得以大彰。抑即在美,访即夙昔尝著自由历史之教师者,行年八八十,谓除自由之外,近更得一字,其重要相若,斯曰容忍(tolerance)。而当今之世,实自由与不自由之争,容忍与不容忍之争。浙大于阳明、黎洲、舜水争自由传统之精神下,对此当前重大问题,应三思之……(转引同上,75页)

10月22日的《申报》也有《胡适在浙大演讲自由主义与中国》的报道:

胡氏首先解释自由主义为当今世界一种最伟大的运动,继则详述中国古代儒者之自由主义思想,自孔孟以下如王充、王安石、朱舜水、黄梨洲等先贤,其遗著中无不富有自由主义思想,故今之所谓“自由主义”者,实为中国之“土产而非舶来品”,惟虽有“自主义思想”或“自由主义哲学”,而无政治环境上之自由,则社会仍无自由可言,中国即缺乏此种政治上之自由也。然而欲求得政治上之自由,则必须有一种容忍的精神与之相配合。然后自由主义始能有最完美的发挥。故今天中国要求自由主义之胜利,主要在争取政治上之自由,与培养一般社会之容忍精神。(转引同上,75-76页)

综合竺可桢日记、《国立浙江大学日刊》和《申报》的报道,胡适这次演讲的内容大体上就清晰了。此后1949年3月27日,他在台湾讲《中国文化里的自由传统》(或《中国文化传统的自由主义》),强调自由不是舶来品,而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史官制度、谏官制度都是批评自由、思想自由的一种标志,老子、孔子都是自由主义者,孟子二三千年前提出的“民为贵”,更是重要的自由主义者的传统。秦始皇之后思想一尊,自由受到限制,但仍然有人在万难中不断追求,王充、范缜、韩愈等身上都有自由主义精神,王阳明批评朱熹,颜李学派反对帝王推崇的朱子学派,都是在争取思想自由。结论就是中国有自由思想的传统。他之所以一再将自由主义解释为中国古已有之的传统,用意无非是想在中国的传统老树上嫁接自由主义的新枝丫,将他信奉了大半生的自由主义本土化,希望更多的人都能接受这一理念。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