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焦芽败种(3)

谨记着“不要做焦芽败种”这句铭言,使我在逆境中倍增勇气,也让我在顺境中不致迷失。一九五七年,蒙获各地信徒之助,为我在新北投购置了一栋景致优美的花园洋房,命名为“普门精舍”,供我写稿,不但使我得偿夙愿,拥有一方安住写作的天地,而且供养还算丰厚,生活过得怡然自得。

但是为了安顿随我学佛的一批青年,以及扩大佛教在文化方面的力量,住了没多久,我在大家一片叹惜声中,将房舍让售给他人,以所得款项,买下三重埔的一座楼房,成立佛教文化服务处,没想到后来竟成为佛光山文化事业的摇篮。至今想来,仍为当年这份果敢、无私无我的决定感到自豪。

万事起头难,佛教文化的推展工作在最初时也历经一番辛苦,还好弟子们都没有焦芽败种的性格,在大家同心协力的奋斗之下,法务蒸蒸日上。一九六四年,我将佛教文化服务处扩迁到高雄大圆环边,中山路与中正路交叉点的一所房子,因为交通方便、闹中取静,众人咸认是一块上好的吉地。尽管环境稍趋平顺,我并没有因此而踌躇志满,仍然一本初衷,时刻留心观察现势,擘画佛教未来的前途。

三年后,我再度出乎信徒的意料,将这块大家眼中的黄金地段出售,买下一座荒芜的山地。这时,其他已一无所有,而刚刚创办的寿山佛学院又开学在即,许多人为我担心不已,更有一些人笑我愚痴无智。

经过多年的惨淡经营,各种佛教事业在这片荒地上渐渐开展起来,如今已向外拓展至各地。如果当年我耽于安乐,如何能有现在佛光山岛内外的百间道场?如果当年我心愿褊狭,如何能有今日遍布世界各处的佛光会与佛光人?

至今我年届七十,仍行脚各地,弘法不辍,曾经有人问我:“何必要这么辛苦?这么卖力?”“何必要把佛教事业做得这么多?这么大呢?”这一切都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不做焦芽败种,尽一个佛子应尽的责任罢了。

出家近一甲子来,目睹一些出家未久的人,以为修行就是要去住山闭关,倡导出家就是要不问世事,心中真是良感哀痛。千百年来,佛教之所以未能维持盛世,历久不衰,不正是被焦芽败种之流将法义扭曲,把佛教弄得几乎消失隐没?幸赖历代一些气度恢弘的祖师大德们力图发扬,才使得佛教在迭经变乱之后,还能够绝处逢生,长存不辍。所以我一再勉励徒众:为了亿万众生的法身慧命,我们绝对不能做焦芽败种!

你看!在大自然中,砂岩里的小花因为能够突破困境,故能接受阳光的照耀,绽放出美丽的奇葩;湍流中的小鱼由于能够逆流而上,故能享受洁净的源流,展现出活泼的生机。它们都努力求上进,开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何况自称万物之灵的人类呢?因此,我们不必叹息自己的地位卑微。有用的人,即使接受一点小因缘,也能点石成金,做得轰轰烈烈;无用的人,就是付与一桩大事业,到最后也只是“无声息地歌唱”罢了。

君不见古今中外,有多少伟人豪杰虽然家世清贫,但因为努力不懈,所以能功成业就,光耀门楣;又有多少不肖子孙,即使继承万贯家财,却由于自甘堕落,非但败光所有产业,甚且使父母蒙羞。假如任何行业的人都有“不做焦芽败种”的发心立愿,又何患无成。

在各国的历史中,不乏有忠贞爱国之士,即使国难当头,犹能力挽狂澜,振衰起弊;但也有许多扶不起的阿斗,纵使赋予重责,掌握政权,不但没有作为,甚且亡国败种。

可见焦芽败种并非天生本质如此,亦非后天环境造成,而是完全在于我们的心念,如果我们能一心向上,则百福临门,万家生庆;一心趋下,则千古成憾,亿劫不复。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创造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工程师,所以,我们不要小看自己的潜能,如果我们都能自许“不要做焦芽败种”,则不但自己获益无穷,也能令整个社会蒙受多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