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黑人运动员不可超越的优异(1)

        第一章  基因中的天赋:黑人运动员不可超越的优异
  
  要理解这两个问题的复杂性,可以从常识开始。让我们回到导论中所提到的我个人的例子。
  
  我自幼身体孱弱,身高只有1.67米,而且非常瘦小,北京话称之为“二等残废”,如今在中国求职,有可能被“身高歧视”而拒于门外。大学时同学开玩笑说:“薛涌的体重,戴着眼镜正好一百斤,摘了眼镜就不到了。”如果我和拳王阿里、泰森站在一起,有常识和理性的人都会说我们之间的体育天赋差得太远,我肯定不适合从事拳击运动。左派极端主义的逻辑则不这么认为。他们会头头是道地指出:“这一切都是后天造成的。两位拳王在美国长大,有一流的营养,长年进行着超一流的训练。你如果和他们一样有这些条件,你会达到大致相当的水平,能和他们在拳坛上决一雌雄。是社会没有给你机会,或者说你自己迷信天赋而没有进行最大的努力。”我想,如果我听信这样的话,那肯定是“找死”。假设我有他们的营养和训练,甚至付出比他们大得多的努力,身高也许会突破1.7米,体重也许会达到160斤,甚至在一般人中还显得挺强壮。但真要昏了头想和这二位拳王进行比赛,恐怕一分钟之内就死于非命。任何国际拳击组织也不会容许我和他们有比赛的机会。
  
  我们之间的差异是什么决定的?是先天的基因,还是后天的努力?显而易见,先天的基因更重要一些。当然,这个对比太极端了。我们不妨把这种极端性削减一些,进行另外的假设:
  
  如果我们挑出最强壮的中国人和阿里、泰森进行拳击比赛,结果如何呢?首先,我们可以很有信心地回答:假设这个中国人有着一流的训练和营养条件,而且长年付出了超人的努力,而两位黑人拳王则并不认真训练,那么这位中国壮士几乎肯定是会取胜的。但是,假设大家都有同样的条件,都从事同样高水平的训练,谁将获胜呢?这是一个无法回答的假设。不过,凭常识,大多数中国人恐怕会看好阿里和泰森。
  
  大多数人的这种看法,是荒唐的偏见还是理性的常识?请看看一个简单的数据:亚洲人占世界人口的57%,但在世界最流行、最有观赏价值的体育(包括足球、篮球、跑步)中,基本上扮演着边缘的角色。而纯种黑人(撒哈拉南部的黑人及其散布到世界各地的子孙),仅占世界人口的12%,却几乎统治了这些项目。不同种族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同的运动天赋?以左派的“政治正确”的观点看是不存在的,甚至这个问题也是不应该被讨论的。但是,你看一看在历届奥运会百米决赛的起跑线上站着的选手,除了黑人外能有几个其他种族的人?一位美国的左派和我辩论说,那是因为黑人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使他们更多地投入体育训练。我则指出他忽视了基本的历史事实:白人从事同样强度的一流训练的人数肯定比黑人多得多。
  
  比如在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美国队的8位黑人选手主宰了田径场,赢得了男子100米、200米、400米、800米、跳高、跳远的金牌。那时,黑人主要聚居的美国南部施行种族隔离,黑人学校设施缺乏,几乎只有移居到北方的黑人才有机会在中学从事田径训练。可以说,那时美国黑人从事田径训练的人数比起白人来在统计学上是微不足道的。但他们的成就却轻松地超过了美国的白人。甚至在冷战时代,苏联、东德由国家资助的奥运战略,在实验室里训练从小精心挑选的运动天才,使这两个国家的奥运金牌都超过了美国。但是,男子百米的决赛还是黑人的天下。黑人的优势是如此明显,美国的田径教练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帮助白人选手克服心里的种族劣等感。当白人站在起跑线上时,黑人选手甚至会嘲笑他:“白孩子,你将有麻烦了。”在1993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一位英国的白人女选手出人意料地赢得了一项短跑冠军。几位黑人运动员对参赛的美国黑人选手说:“你怎么竟输给了一个白人女孩儿?”可见这样的事情在田径场上是多么新鲜。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