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Nationalism in the Global Era》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

克里斯托弗·休斯(Christopher R. Hughes), 伦敦经济学院亚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国际关系问题。

前几年反日浪潮席卷中国的时候,很多外国记者看到有那么多市民百姓上街抗议日本,都觉得很惊讶。他们心想,现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与世界各地的经贸往来如此密切,改革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怎么还可能会有这么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呢?这种惊讶背后其实隐含了一种假设,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下,一个国家的全球化程度越高,民族主义的情绪会越淡薄。

在他们看来,“民族主义”近乎于一种封闭、落后、保守的意识形态,跟面向国际、面向世界、开放门户的风格是彼此不相容的。但现实并不如此,《Chinese Nationalism in the Global Era》(《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民族主义》)专门谈这个问题。

作者休斯是有名的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资深讲师。在过去十年中,他出了很多文章和书籍讨论中国的民族主义,可以说是西方世界这方面的专家。他的这本书,书名点出了两个要点:一是中国民族主义,二是全球化时代。这两样东西休斯认为不仅不矛盾,甚至是相辅相成、一体两面的,而且必须在中国历史脉络中去理解它。

他首先谈到中国民族主义的历史根源,认为其根源可追溯到清朝末年。那时候有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像张之洞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中国要向世界各国学习,保持一个开放的态度跟他们往来,但是骨子里头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是不能变的。

休斯认为,这也是今天中国民族主义在全球化时代下的某种态度:我们可以跟大家做生意,可以跟大家保持经济上的往来,但是中国的主权思想、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是不可动摇的。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尊严是必须牢牢捍卫的。

与此同时,休斯指出,民族主义也是新中国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之一。老百姓为什么愿意被一个政府统治?他们一定要认同政府,觉得你可以统治我们,我们听你的,这叫合法性。其中一个合法性的理由是,我们认为政府带领我们走向了民族独立自主,维护了我们的民族尊严。所以民族主义向来是我们国家很重要的脊梁。

民族主义的脊梁遇到了现代开放的世界,该怎么办?休斯认为,邓小平的民族主义理论就是我们一方面对外开放,讲究和平崛起,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开放并不影响我们民族的独立自尊,而是反过来助长了我们的民族尊严,让我们更加肯定自己,回到世界舞台。

休斯在谈论“民族主义”时,并没有尝试为它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他把民族主义看成是复杂的、可以操作的,每一个人都尝试用它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大家说出话可能并不一样。就官方而言,像办奥运会这类活动,原本是世界主义的、不分国家的,但是由我们来办了之后,反倒能让世界看到今天的中国人是何等开放、自豪。

休斯还有一点观察我觉得很有趣,他说当我们把爱国主义跟民族主义完全统一、结合起来的时候,也会面临一些困难和矛盾。比如办奥运的时候,我们既要打开国门欢迎全世界的人,又要维护国家的荣耀与骄傲,要去反驳别人对我们的种种攻击和扭曲,这中间的矛盾该如何化解?恐怕是当前中国民族主义作为一个政治意识形态所要面对的重大挑战。

(主讲 梁文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