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华尔街的“大赛跑”

如果让帕特·邓拉维(Pat Dunlavy)讲讲,他在所罗门兄弟(Salomon Brothers)职业生涯中的关键时刻,他是如何开始真正了解他的公司和华尔街其他公司是怎样运转的--他会告诉你1978年“大赛跑”的故事。

邓拉维那时30岁。他在所罗门兄弟驻克利夫兰办事处做债券销售员,收入很不错。他的客户都是中西部地区购买和交易债券的大型养老基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由于他的职业关系,他与纽约总部的几位大人物都有联系,包括名扬四海的CEO约翰·古弗兰(John Gutfreund),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债券交易商。

克利夫兰办事处位于克利夫兰最高的建筑物之一中,站在楼顶能俯瞰整个市区。与大多数证券公司一样,所罗门兄弟也有一些高谈阔论的人,尤其是在销售和交易部。丹尼尔·本顿(Daniel Benton)就在此列。他是一个销售员,高中时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本顿被逐渐增大的腰围“勒”得很苦恼。他向办公室的人提出挑战:比赛谁先爬到14楼,并放言他一定会赢得比赛。

邓拉维曾经也是一名橄榄球运动员,一直规规矩矩地工作。一天下午他对本顿说:“你真的想比赛爬14层楼吗?”

“只要你够男人,两周内咱就比比。”

“那你就等着认输吧。”邓拉维笑着说。

事情却像恶作剧一样越传越大。所罗门驻克利夫兰办事处的经理邀请了公司一些大人物来观看,员工们也携妻带子前来观战。“大赛跑”的消息传遍所罗门纽约办事处。人们都在预言谁会赢得比赛,或者谁会在到达终点前死于心脏病。

这时邓拉维接到了梅利韦瑟的电话。在1978年,约翰·梅利韦瑟(John Meriwether)还没有像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在《说谎者的扑克牌》(Liar’s Poker)书中描述的那样臭名昭著,他的传奇尚在继续书写。华尔街大多数公司的业务是为企业或个人投资者提供建议,但所罗门不是。它主要经营交易,不管是股票还是债券。由于高通胀吞噬了这些所谓固定收益投资的收益,债券市场在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就是死水一潭。

但对于所罗门的交易员来说,债券市场是一个大赌场,他们才是真正的玩家。约翰·梅利韦瑟刚30出头,他在一场大赌博中赢得了第一桶金:在纽约市政府财政危机时购买了市政债券。

在那些年由于很高的犯罪率和“白人大迁徙”,纽约市几乎都在短期债务上违约。房价渐跌。人们不敢在地下人行道行走。连吉拉德·福特(Gerald Ford)总统也对城市心灰意冷。但是梅利韦瑟看到了其中的希望,并在最低点时购买了市政债券。他的算计是对的,并让他收益不小。

20世纪70年代末,梅利韦瑟冒了个更大的风险。他现在是公司新设立的债券套利部门的主管,该部门是公司的摇钱树。债券套利的交易形式比购买市场债券复杂得多。它包括交易各种类型的债券,并利用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价格差获取收益。利率高涨会造成通胀预期进而促使政府债券的衰落,而公司债券,特别是垃圾债券(junk bond)就会兴起,因为通胀会刺激经济增长,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债券可能更有吸引力。诀窍就在于猜测哪种市场会衰落抑或兴起,并据此下注。这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交易,数千万美元的输赢就在眨眼之间。

梅利韦瑟是所罗门最擅长玩套利的人,可能在华尔街也是数一数二的高手。他是一个富有赌徒精神的数学天才。

当梅利韦瑟打来电话时,他废话不多,但今天的电话有些不同。梅利韦瑟说他想知道关于这场赛跑的所有详情,包括邓拉维和本顿的详细身高体重,该建筑的情况,以及本顿有没有为此训练。“他非常自信他会赢,他说他不用训练。”邓拉维说。

“你会打败他咯?”梅利韦瑟问道。

“当然,”邓拉维说,“如果我不能把我这破屁股比本顿早点拖到楼上去,我就毙了自己!”邓拉维说他与本顿下了50美元赌注。

邓拉维顿了一下,问道:“你为什么问得这么详细?”

“我也想参与,”梅利韦瑟神秘地说,“让我想想。”

邓拉维不明白“参与”的真实含义。但是几天后梅利韦瑟再次打来电话。他告诉邓拉维,他现在是这次比赛正式的收受赌注者。他将打赌谁最可能赢得比赛,然后让愿意下赌注的人下注。梅利韦瑟说他要从比赛中大赚一笔。

邓拉维并没有很吃惊。他一直认为典型的交易者就是拿着大学文凭的赌徒。然而,最好的交易员就是那些收受赌注者--他们利用专有信息吸引人们下注。现在整个公司都认为本顿会输。基于邓拉维透露那些信息,梅利韦瑟也认为本顿不大可能赢。

梅利韦瑟已嗅到金钱的芳香。他知道他可以通过让人们在本顿身上下注大赚一笔。为此,他赌邓拉维会赢,并为本顿设定一个“时差(spread)”。换言之,那些在邓拉维身上下注的人必须说出两者在时间上的差距。窍门就在那几秒钟,这会吸引很多人在本顿身上下注。

这就是为什么梅利韦瑟把这场游戏当作复杂的交易来算计。“你觉得你会赢几秒呢?”他问。

“这很难说,”邓拉维说,“我觉得10秒左右吧。”

“真的吗?”梅利韦瑟追问道,“你这么有自信啊?”

“我试跑过一次,是73秒。而本顿很重并且关节不好,他几乎不可能完成比赛。”邓拉维向他保证。

“好吧,”梅利韦瑟说,“那我就放话了,说为你下赌注并且设定时差为6秒--我要吸引所有人来参加,”他停顿了一下说,“不要让我失望。”

邓拉维不知道将自己卷入了何种境地。他一直梦想要去纽约工作,而梅利韦瑟是公司的新星,是古弗兰和公司高管层的宠儿。换句话说,他不想让梅利韦瑟失望。

接下来的几天,邓拉维继续训练。他甚至每天多跑两圈。有小道消息说梅利韦瑟在这上面下了非常大的赌注--不是投资在债券交易上,而是在一场比赛上,人们相信比赛结果一出来他就会大赚或者损失一大笔。

邓拉维知道梅利韦瑟喜欢钱,但他也知道赢得比赛的意义绝不只在于钱。像其他交易商一样,梅利韦瑟想要向他的老板和同事证明他比任何人都精通风险和几率。

邓拉维清晰地记得比赛那天的情形:他穿着绿色短裤,胸前印有“大赛跑”字样的黄色运动衫。本顿穿着白色短裤、蓝灰色汗衫。人们拍了很多照片后,裁判扔了一枚硬币来决定谁先跑。结果是邓拉维先跑。他轻松地跑完了7楼,但接下来却跑得很艰难。当邓拉维最终抵达终点,已是气喘吁吁。他的妻子在终点迎接他,担心他会心脏病突发。

本顿没有做得更好,到终点时也快崩溃了。

一分钟以后,结果出来了。“女士们先生们,比赛结果现在揭晓。帕特·邓拉维,66秒;丹·本顿,74秒!恭喜两位!”

台下爆发阵阵吼叫,却鲜有欢呼声。

梅利韦瑟是少数欢呼者之一。邓拉维比差额多出了2秒。傍晚,梅利韦瑟打电话来向邓拉维道贺,此时他已经恢复,但还没完全缓过神来,因此也忘了问梅利韦瑟到底赚了多少钱。

  邓拉维现在已经从所罗门兄弟退休了。在公司的23年里,他看到很多景象:丑闻、巨额交易损失、高额薪水、董事会争斗,以及公司的最终死亡。1997年所罗门兄弟被金融家桑迪·威尔(Sandy Weill)(他把花旗打造成神话最终也麻烦不断)收购。透过这些,邓拉维再回首“大赛跑”,承认这让他明白了所罗门甚至华尔街的生存之道及某些东西内在的逻辑。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