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争霸:大胆的怕不要命的(5)

战争使越国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生产力急剧下降。勾践的积累就是进行社会改革。鼓励种田织布,奖励生育,市井说法就是:白日下地干活,晚上脱衣上炕造小人儿。

战争说到底打的其实就是人口和经济。

孙子在古代吴国的时候,为了灭楚,曾设立了严苛的婚姻法,女性十二岁,男性十五岁,必须要婚配,生育男丁多的家庭,国家会给予丰厚奖励,而男孩从会走路开始,就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这就是在做人口的文章。

越国人很忙,内心更苦,奖励远远不够,重要的是凝聚人心。如何凝聚?救济受灾罹难的人,这是作为一个君王的善举,明智之举。

勾践做到了。

军政方面,文种治政,范蠡治军。广泛罗致人才。

国防方面,修筑遭战争破坏的会稽城。征调兵员,扩充军队,严格训练。

外交方面,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政策。这是全方位外交。“厚吴”就是向吴国殷勤进贡,大量运送糖衣炮弹,以表臣服。吴王夫差倒也受用,遭腐蚀就麻痹,全无戒备,没想过把糖衣剥下吃了,将炮弹再扔回去。他都笑纳了。

那么,勾践本人呢?世人都会想到“卧薪尝胆”。这是史实吗?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有这么一段话:“吴既赦越,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这段记录十分明确--勾践确实有“尝胆”的行为。但“卧薪”呢?司马迁所言的“苦身”是否就是指“卧薪”?司马迁并未给出更为详细的交代。

东汉时期,袁康、吴平作《越绝书》,赵晔作《吴越春秋》,这两本书虽然是专门记录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历史的书,但它们却只是以先秦历史为基础,又加上了小说家的荒诞想象。

《吴越春秋》中的《勾践归国外传》,也仅仅提到越王勾践“悬胆在户外,出入皆尝,不绝于口”,也只字未提“卧薪”一事。

最早将“卧薪”、“尝胆”这两个词连在一起用的是苏轼。他在带有游戏色彩的书信《拟孙权答曹操书》中,说孙权曾“卧薪尝胆”。

明末作家冯梦龙在其刊刻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多次提到过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正是这些文学作品的描述,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但其真实性仍需考证。

当然,即便“卧薪尝胆”是一个千古历史谎言,也不要紧。关键是,勾践的“柔性”积累、改革、建设确见成效。说到底,一切都是在备战。强盛的国力、经济、军事是与敌国对峙战场的资格。

勾践有这个资格。越国百姓也曾几次请求伐吴雪耻。但勾践,以及范蠡、文种等人,都认为时机未到。

两个因素:一、继续壮大本国实力,联合盟国;二、寻找吴国最薄弱的时机进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总之,开战不是伐吴,而是灭吴。

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决定再次出兵北上攻齐。

勾践象征性地出兵助吴,并亲自到吴国祝贺,以众多宝物贿赂吴国君臣。吴国君臣个个喜气洋洋,唯有伍子胥看透勾践。知道这小子笑里藏刀、用意歹毒。

在伍子胥看来,齐国并非吴国大敌,吴国真正的敌人是越国。如不除此忧患,吴国终将毁于其手。而夫差认为越国早已彻底屈服,软柿子一个,想捏就捏,看心情。

等到伐齐获胜回来,受勾践重贿的伯嚭趁此机会诋毁伍子胥。夫差一怒之下,赐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眼中的绝望,是吴国走向灭亡的信号。

公元前482年春,夫差与晋定公约定黄池会盟。夫差将吴国精兵全部带上,只留下些老弱病残,交与太子友。

孩子比老子有头脑。太子友对夫差说:“父王调动全部人力财力北上,一旦越王勾践入侵,吴国岌岌可危。”

夫差连伍子胥的话都不听,哪会理睬儿子,决意空国远征。

这是一个转折点。转折点就是机会,给勾践的机会。他认为,攻吴时机已经成熟。范蠡则认为还没熟透,如今,吴军出境不远,越国乘虚去攻,吴军回师不难。意思是:等他们走远点,咱们再出兵。

数月后,夫差的吴国大军已远在黄池,即今河南省封丘县西南。

勾践调集大军,其中,习流(经过训练的流放罪人)2000人,教士(正规军)4万人,君子(越王的亲兵)6000人,诸御(各级将佐)1000人,共4.9万人,浩浩荡荡向吴国进发。

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范蠡、舌庸率领,从海路入淮河,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你要回来救援,就打你的伏击。另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为先锋,勾践亲率主力继后,从陆路北上直袭姑苏。

姑苏城大难临头。

太子友担心的事情,不幸发生了。他太清楚目前吴国的作战实力了,根本经受不住太大的攻击。越国铁了心打,姑苏城绝难保全。

由此,太子友制定出坚守待援的作战策略。并派人去往黄池,请夫差速速回师。

若按太子友的战略,姑苏城或许可以保住。可吴将王孙弥庸极度轻视越军,勾践是个什么东西?咱君王的仆役而已,他能带兵打仗吗?他若能打,夫椒战役怎会一败涂地连都城都丢了?

此时,越军先锋已抵达吴都近郊。太子友率领5000人到泓上(今苏州市西南)抵抗,坚守而不出战。

王孙弥庸擅自带兵出战,劲头十足,竟然一举击败越军先锋,生擒畴无余、讴阳。这使吴军大受鼓舞。

王孙弥庸也更加轻视越军的战斗力。他认为“战而胜,敌必退走,战而不胜,守犹未晚”,竭力怂恿太子友出战。

坏就坏在初战胜利。太子友固守的决心动摇,改变策略,率军向越军发动攻击。

6月22日,越军抵达泓上,没有半点拖泥带水,立刻与吴军展开激战。不怕你不战,就怕你死守。没别的,全面围歼。

上万人面对面厮杀,兵戈铁矛戳心脏削头颅砍肢体,广袤空地是人吃人的屠宰场。血如注,泪如雨,眼见朝夕相处的同伴不断横尸疆场,眼更红心更狠。正面看去,左右两方皆是层层叠叠手持杀人武器的兵士,一浪高过一浪同时冲锋,兵戈撞击闪出冰到骨头里的寒冷铿锵声,惨叫嘶喊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兵士血红眼球让阳光都感到黯淡,没有退让余地,只有弱肉强食,总有一方支撑不住彻底倒下。

越军主力是精兵悍将,吴军兵士则大多是病弱,他们渐渐被越军包围、蚕食,不会因为你弱,对方就手下留情。未到天黑,吴军几乎被杀光,越军根本不容其苟延残喘,继续发动进攻,吴军终于再无还击抵抗之力。

姑苏战役,实在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役。吴国大军精锐远在黄池,城中留下的老弱病残,并未得以养老疗伤吃社保,他们提前成为吴王夫差的殉葬品,且死无全尸。离开姑苏城,今生今世就再无缘与亲人相聚。

这一战,吴国太子友、王孙弥庸均被越军俘虏。

6月23日,勾践所率的大军主力乘胜进入姑苏城。范蠡、舌庸所率的越军,在尽收吴国许多城邑的军械粮秣后,也由邗沟抵达姑苏。

两军会合,一刻也没闲着,他们在姑苏城抢修工事,等待夫差率大军返回,再决一死战。

消息传到黄池。这会儿,夫差正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听说越军袭破姑苏城,太子友被俘,心中焦灼,但面上冷静,唯恐影响军心和争霸。那些报信人也是倒霉催的,来一个被夫差杀一个,一连杀了七个,以封锁消息。可封锁消息不解决任何问题,夫差忍不住了,变得穷凶极恶,采用强硬手段,命吴军压至晋营前列阵,逼迫晋定公让步。让自己歃血主盟,勉强当上霸主。

国都姑苏丢了,争来个霸主荣誉证书,夫差玩了一把黑色幽默。

回师姑苏途中,吴军许多将士得知姑苏已沦陷,全无斗志。反击越军有把握吗?夫差没有,将士更没有。思来想去,夫差派伯嚭向越国求和。

范蠡认为,吴国大军的精锐犹存,实力还在,一口吃掉他们并不现实。于是建议勾践答应夫差的求和,再寻更佳时机灭吴。

公元前482年冬,越吴谈和。勾践班师回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