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死党”(3)

“四联会”上,一些人抓住韩先楚12月4日在全省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做文章,说他“非常系统地吹捧林彪”,“40多处吹捧林彪”,“比周赤萍的小册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八个样板戏,每个一公演,报纸、电台就要欢呼、庆贺一番,自然也就要把“旗手”江青赞美一番。韩先楚说她算老几,一边去。秘书和报社领导说,从中央到地方都这么搞,咱们就是例行公事表个态。他说那也不行,还是要宣传毛主席。其实,他觉得对毛泽东的宣传也过分了。秘书给他写文章、讲话稿,毛主席语录引用多了,他就说“净抄书”。对林彪也是一样。可眼见着在庐山不但没有扳倒张春桥,这个“鳝鱼眼”反倒身价日隆,无计可施中,就想用宣扬提高林彪声望的战法,来打击、压制一下这个“鳝鱼眼”。1959年庐山会议他去晚了,没见到彭德怀讲话后的场面,1970年林彪讲话后分组讨论时的场面、气氛,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我们已经习惯了“一片掌声”和“全票通过”,可当时那种场面、情绪却是非同寻常的。人心不可欺,党心不可欺,张春桥这伙人是太不得人心了。他知道这种战法作用有限,但仗总是要一仗一仗去打的,战争年代他从未因哪一仗微不足道而按兵不动。只要大家齐努力,蚂蚁也能搬倒山。

后来再想起来的,就仍是那两个成语“螳臂挡车”、“蚍蜉撼树”--能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的,那是谁呀?

“四联会”上,一些人说他“处心积虑地千方百计地攻击中央领导同志”,他心头也真没说的,就是这么回事儿。

但是,说周赤萍写的那本《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是他支持、批准出版的,则纯粹是别有用心地栽赃、诬陷。

1974年第4期《红旗》杂志,发表郑磊的文章《评(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林彪)》,说:“林彪反党集团被揭露以后,在抛出这个小册子的地方,这株毒草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揭发批判。一九七二年,我们也看到了一点轻描淡写的批判。这种批判,与其说是批判小册子,倒不如说是为了表白小册子的出笼是‘背着’组织,没有人批准,仅仅是由作者亲自下令搞的。事情真的是那样吗?这么大的一件事,没有人支持,没有人批准,办得到吗?由于这本书大量发行,流毒全国,关于这本小册子出笼的阴谋,现在到了彻底清算的时候了。”郑磊的文章一出笼,有人就像奉得御旨,立即签发一封电报:“现已查明,小册子是韩先楚同意出版的。”

“九一三”事件几天后,福州空军司令杨思禄唠起周赤萍的小册子,韩先楚才知道还有这码事。周赤萍是福州军区政委,省委第二书记,这等人物写本小书出版,有什么难的?而那时林彪是副统帅,党章上写着的接班人,给副统帅、接班人写本小书,还算个问题?谁在台上就捧谁,这不是挺“正常”的事情吗?这福建的事情,他韩先楚就得什么都知道,什么屎盆子都得扣到他头上吗?

小册子出笼是个阴谋,“封锁毛主席南巡讲话精神”,“九一三”事件后继续吹捧林彪,自然就更是阴谋了。

毛泽东巡视南方同他谈话打招呼时,汪东兴特别强调要绝对保密,哪些内容只能自己掌握,哪些是可以传达的。临走时毛泽东又讲不忙传达,待中央确定个范围再说,林彪还是要保的。从南昌回到福州后,他是原原本本照旨行事的,如今却把这样一顶吓人的帽子安到他头上,毛泽东和汪东兴不是心知肚明最清楚的吗?

中央3月6日下达9号文件,他3月22日看地形回到兰州,24日开始给“毛主席、中央政治局”写信,再三说明,陈述事实,结果一封封信都石沉大海,没有回音。

“九一三”凌晨,周恩来讲“老病号”林彪跑了,韩先楚首先想到毛泽东的威望,如何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交代,然后就想到这一次又要倒一批人了。他没想到自己。但是,在11月14日中央74号文件附发的《“571工程”纪要》中,看到把福州军区列为“借用力量”时,他这位军区司令、党委书记的心头,就不免打了几下鼓,但他很快就释然了、平静了。林彪出逃,要谋害毛泽东,搞反革命政变等等,他一无所知。他与林彪都是正常的工作和组织关系,没有任何不正当的东西。

1961年,林彪来福建视察,老首长,老部下,见面都很高兴。林彪不会寒暄,他也不会客套,谈的都是工作、战备。一次,林彪问起抗美援朝战争来,韩先楚就从与美军的第一个照面,也就是入朝不久即遭美军飞机轰炸谈起。林彪对美国的空中优势和我军的坑道战,问得特别仔细。那是和平年代韩先楚与林彪一次难得的高质量的谈话,是一种军人与军人的对话。

领导来了,该咋的就咋的。什么“热烈欢迎”、“光临指导”呀,什么“条件不好,招待不周”呀,韩先楚不会讲这些。他下部队,也讨厌那种鞍前马后围着他点头哈腰的角色。对于那种喜欢端架子的领导,他尽量避得远远的,以免那鄙夷之色被人看到。名将、名帅的威风,从来都是在战场上令对手闻风丧胆中建树起来的。好端架子的角色,十有八九都是草包、熊蛋。除了那次意在打击“鳝鱼眼”的讲话外,他在正式场合很少颂扬毛泽东和林彪,他觉得好话讲得已经够多的了,不想凑这个热闹了。平时唠起毛泽东和林彪来,话倒挺多,一种敬仰、亲爱之情溢于言表。可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发展,对统帅和副统帅越来越找不到北了,那距离也就觉着越来越大了。

林彪在九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让他感到那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可毛泽东巡视南方在南昌跟他打招呼的谈话,就不仅是让他找不到北了,而是令他毛骨悚然了。天哪,在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心目中都是亲密如一人,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呀?!他觉得内心深处有种非常重要而且牢固的东西,嘁哩喀喳地爆响着要碎裂了。他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提心吊胆,不知道中国要发生什么样可怕的事情,就不时冒出一种解甲归田、退隐山林的念头。

临去世前一年,几位红4方面军的老同志来看他,唠起9号文件,有人说听说台湾至今没有8路公共汽车,国民党把这个吉祥数字给了咱共产党、八路军,它就卷铺盖逃到台湾去了。而你这个“好战分子”,既是4方面军的,又是4野的,“4”者,“死”也,能逃过那一劫,就算你的造化了。

扯淡。韩先楚笑着骂了一句,他不信这个。

林彪折戟沉沙,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这些旧部,都跟着完蛋了。福州军区揪出个写了本小册子的政委周赤萍,还有个副政委、江西党政军一把手程世清,也都是4野的。当年兵强马壮、纵横天下的4野,如今真有点树倒猢狲也倒的味道了。当年出了个张国焘,红4方面军的许多人,后来不是也被另眼相看吗?他知道自己不会被重用了,可林彪在台上也没重用他,还不是一码事吗?“功名只向马上取”,打起仗来谁都会重用他的。和平时期,他这种人也就只能这样子了。

却没想到两年半后,八大军区司令一调动,就轮到收拾他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