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面军”司令

1948年9月下旬开始的辽沈战役,第一仗是打义县。

是韩先楚和政委罗舜初,统一指挥3纵、2纵5师和炮纵主力打的。

义县位于锦州北50公里,为保卫锦州北部及北宁路北侧安全的屏障。义县城墙高大坚厚,城外利用地形修筑许多据点,前后错综配置,形成宽阔的主阵地带和广大纵深的整体火网。守军为暂编20师及骑兵支队、保安部队,共1.2万余人。

分析、研究敌情。看地形,根据敌情、我情选定突破口,部署兵力、火力。与炮兵研究步炮协同,怎样在城墙上开口子,怎样压制敌人炮兵,怎样尽量少误伤、不误伤城内百姓。

扫清外围据点后,有股野劲的5师也不休息,连夜挖起交通壕。壕宽一米多,高两米多,从攻击出发地开始,通过前面开阔地直挖到城墙下,以敌人手榴弹投不到为准。一条条都是“S”形的,可以避开正面火力。

韩先楚看了大加赞赏,立即让3纵各师团来人参观、学习,回去如法炮制。

10月1日9时30分发起攻击,15时20分战斗结束,守军全部被歼。

需要交代一笔的是,围歼新5军前3纵面向沈阳警戒、打援时,他就多了个心眼儿,把部队尽量靠后摆,以便随时可以抽身掉头攻击新5军。这次攻打义县,他又留了一手,将主力7师放在后边养精蓄锐,准备锦州大战时再将这只猛虎放出去。

10月8日,林彪和罗荣桓、刘亚楼,带2纵、3纵和炮纵司令,来到锦州城北的白老虎屯南山。次日,林彪、刘亚楼又和3纵司令韩先楚,来到城北帽儿山下帽山屯前高地,这里距锦州更近。

这是攻锦大战前,也是整个辽沈战役期间,林彪仅有的两次看地形,为的是确定攻打锦州的主攻方向和兵力部署。

萧瑟秋风中,锦州城垣历历在目。

林彪的脸色与周围景色挺协调,浓重的鄂东口音好像永远是一种语调,一句一句,像那脸色一样看不出任何表情:过去打仗,敌强我弱,我们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弱点。现在,这里,我们是强大的,就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强点。打掉强点,弱点就更弱了,甚至不攻自破了。

敌人向帽儿山上打炮,飞机也飞来头上盘旋。刘亚楼让林彪躲避,林彪嘴上应着,脚下不动:先楚同志,这里,北面,是敌强点,也是我们的主攻方向。2纵、3纵、6纵17师、炮纵主力和战车团,由你统一指挥,从城北突破。

两个精锐纵队,还有号称“攻坚老虎”的6纵17师,更有我军最强大的炮兵主力和唯一的战车团,这是比当时一个正儿八经的兵团更强大的兵力、火力,都交给了一个纵队司令。

接下来,就是韩先楚带人看地形,部署兵力,交代任务,研究步炮协同,步坦协同。首先扫清外围,然后攻打锦州。战前像以往一样一支接一支地吸烟,战中像以往一样会出现在每个该出现的位置上,城防突破了,他就进城了。一切都是一种既定的模式。若不是因为这是世人瞩目的辽沈决战,这一节好像就该略去了。

毕竟,这是毛泽东和林彪的大手笔。

那韩先楚的角色呢?

要打锦州,首先必须打下义县,而且必须保证万无一失。

因为它是辽沈战役中的第一个战斗。

毛泽东说:“第一个战斗的胜败给予极大的影响于全局,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一个战斗。”

辽沈战役的胜利,不但使共产党人“独霸东北”,也改变了整个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而作为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辽沈战役不仅意义巨大,而且也是最难打的。这时的国民党虽然已在黑土地上呈现颓势,但它也不是没有力量与你决战。在这种决定命运的决战时刻,如果第一仗没打好,对双方军心士气和战局发展,就会像毛泽东说的那样,“一直影响到最后一个战斗”。再联想到林彪一贯的作战风格,此前在打锦州,还是打长春上又犹豫了一下,就知道他在行兵用将上,这一刻该是多么的煞费苦心、慎之又慎了。

林彪让韩先楚指挥打义县,用意明显,两个字:放心。

攻克义县后,又把更重的担子压在韩先楚肩上:指挥最强大的兵力,从敌人最强大的要点突击锦州。

仍然是基于两个字:放心。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