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7)

为什么孩子终究还是需要父母

之所以以这种方式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的。这个问题本身就代表了孩子们的一种态度。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进化理论中也常常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繁衍的成果首先得到了肯定,某些基因组合也得到了传播:每一位成为父亲或母亲的人都应该被“奖励”,因为他们都为了自己孩子的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是多变的文化产物也无法改变的事实。最重要的改变则在于人类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生物基因进化领域,人们只有通过后代和不断地繁衍才能完成基因的遗传。在文化进化领域中 --十分幸运的 我们的视野变得开阔。这种变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印第安苏族人和斯巴达人衡量好父母的标准是,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最坚毅的战士。今天我们在看待这个问题时,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父母究竟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被打上了生物学知识的烙印,而这个问题的答案则包括了 --根据人的双重属性 --生物学和文化两个次元。所以将这两方面综合起来,才能有一个完整的基本架构。大致说来,父母是营养基(来源于衣食父母这种说法)和训练伙伴。

这个答案让一件事情变得明朗化了,那就是父母具有两种实用功能--但是如果父母长时间地一直发挥这两种功能的话,那么后代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因为这样父母顾忌到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孩子的利益。换句话说也就是:将自己变成可有可无的角色也是父母们应该扮演的角色之一。很

明显,这样做可能意味着父母们必须要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然而,遇到这种问题时,很多父母却尝试着将过错推到他人身上,并将自己感觉到的精神负荷再转嫁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对于某些所谓的“好”父母,即使到最后或许也没有人能够看透,如果他们老是尝试用这种方式做事的话,他们将与自己的孩子渐行渐远--因为他们的孩子在很早以前就对他们的这种尝试免疫了。真正的“好”父母必须弄清楚情况,暂时忍受这种短暂的痛苦,并在适当的时候保持自己的尊严--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过程将一直存在,直到父母死亡。父母还有一个功能就是为自己的子女创造适合他们生存与生活的空间。当然,这会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人类身上文化的烙印导致父母们必须这样做,即使他们有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唯有当他们的必要性减退,变成“多余”的人群时,他们这种被勉强的感觉才会得到释放。由于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媒介--文化的关系,父母的角色与生俱来就包含了不可避免的矛盾。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内部矛盾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良后果,即本书的主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

作为“营养基”的父母

“营养基”这个词无疑是一种十分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法,即使仅仅按照字面意思来看,人们也不难理解。婴幼儿和未成年的小孩子都没有能力自己养活自己 --他们需要水、食物和其他的矿物元素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他们还需要衣物(至少在我所在的地区是如此)以及必要的身体护理和保养。与存活下来一样重要的还有肢体接触和信息的输送 --他们需要父母给他们安全感,需要被父母疼爱,需要得到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重视。以上列举的所有“精神养料”都是和一幅名为“母亲眼中的光辉”的画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能够让孩子健康成长,所有的孩子都应该看到这样的一幅画作(这是一幅深具独创性的画作,出自美国心理分析学家海茨 ·科胡特之手。这本来只是一幅通俗作品,但是这幅作品却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调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