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3)

孩子究竟应该得到什么?这个问题是一本现今发行甚广的儿童教育类书刊的名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巴洛克时代,如果一个母亲听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她会作出怎样的反应?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她的反应很可能是很迷茫,因为她不懂你为什么会这么问,然后这个问题也随即被她抛之脑后,她根本不会费任何力去认真思考。这种推测可以通过下面的这个例子得到证明:沃尔夫冈 ·阿玛德( Wolfgang Amade)和康斯坦茨 ·莫扎特( Konstanz Mozart)的第一个孩子名叫赖蒙特 ·莱奥波德 (Raimund Leopold)。在他仅有六个月大的时候,上面提到的这对夫妇即孩子的亲生父母将他全权托付给乳母照料,夫妇俩于 1873年 7月的时候动身前往萨尔茨堡,做为期并不短暂的旅行。四个月后,也就是 11月底,他们才从萨尔茨堡尽兴而归。直到那时他们才知道“那个胖乎乎的、圆滚滚的、可爱的小家伙”已经于 8月 19日死去了,他那年轻且充满希望的生命过早地与这个世界说了再见,离开的时候甚至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 ①如果康斯坦茨 ·莫扎特读了本段开头提到的那本书,她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失职,作为一个母亲,她完全没有尽到细心照料自己孩子的责任

孩子究竟应该得到什么?这个问题在今天早已经成为了最热门话题之一。以前在处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时,父母总是居于强势的位置,他们可以不受丝毫限制地行使自己的“绝对权力”,现在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但是当我们做出这样的行为时,我们应该谨记,孩子对某些来自父母的行为是会反弹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本来就不会存在“生来就有的和谐”。我们应该明白,孩子与父母本来就不可能完全和平地相处,事实上任何两个个体在相处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冲突。如果有人已经决定要做一个合格的父亲或母亲,那么他

(她)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了,当自己的利益与孩子不同时,孩子的利益比自己的重要。如果您排斥这种说法并拒绝这样的行为,那么儿童教育专家建议您还是不要生育孩子比较好。位于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德国有两个法兰克福)市里曾经发生过一件让人十分痛心的事情。一位年轻的妈妈为了能够不受干扰地与自己的男友相处,将自己两个尚且年幼的孩子锁在了房间里,并且时间还长达两周之久。最后惨剧发生了,这两个孩子因缺水干渴而死掉。 2000年春季的时候,法庭给予这位母亲的判决是谋杀罪名成立,被判处终身监禁。

当然,上面列举的这个例子过于极端了,在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家庭中,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是很小的。但是这个例子却告诉我们,当父母毫无顾忌地只考虑自己的时候,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可以恶化到什么地步。即使有时孩子似乎同意了父母这样的对待,情况还是不会有什么好转。如何在已经“失控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也是本书将要探讨的一个主题。

关于独立自主的讨论(孩子们究竟应该得到什么也被列入议题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近五十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在这些深具教育和变革性意义的成果中,人们抛弃了许多成见和不好的习俗,尤其是一些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过于残忍和暴力的习俗。已经逝去的时代,例如莫扎特生活的时代,显然“不够好”,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因为现在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人案例的仔细观察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通过对无数人不同经历的比较和分析,我们总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至少可以吸取一些教训,从而减少自己犯错的机会。

存在于辈分之间的冲突似乎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今天这个问题只不过换了一种新的方式再次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并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这次的问题不仅仅是一堆让人堪忧的数据和分析。衡量当代家庭问题的重心也不再和以前一样,仅取决于有多少孩子没有父亲或母亲。过去的三百年中,很多事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一个富庶的现代化工业大国里,就以联邦德国为例吧,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已经越来越罕见了,如果真有这样的大家庭存在的话,那它可真称得上是“奇葩”了。孩子的出生率与出生数量也都在不停地减少,独生子女变得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独居单身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①如同这两样事物的趋势一样,有关子女教育援助的专业书籍和各种参考书也如雨后春笋一样,茂密而又快速地都冒了出来,与此同时,教育咨询中心和其他类似的机构的数量也以井喷之势增长。而这一切现象都是与父母们越来越严重的不安全感相适应的,越来越多的父母需要各种教育孩子的信息、指导和专业建议。但这种局面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当人们的行为方式都被一种思想左右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在这种信息过剩、到处充满了自我辩解的大环境下,有些人开始发表新的言论,试图树立新的典范,并且这种言论开始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针对以往的观点(孩子们一定可以自我约束),新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将人们以前所认识的“沙漏翻转了过来”,一种完全与之对立的全新的观点浮出了水面 (这种观点主张“父母们拥有主导权” )。在如今各种教育书籍泛滥的情况下,“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观点显然是势单力薄的(至少作为作者本人的我以及我所坚持的观点所面对的情况是这样的)。以前,孩子们几乎没有丝毫权利可言,他们的兴趣爱好只能和父母保持一致,或在父母的鞭策下,他们特意去培养一种兴趣特长,因为唯有如此,父母才会考虑他们的兴趣所在并加以满足。今天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孩子们 --尤其是小孩子 --早已经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并且当他们提出需求的时候,还总是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父母们则将满足孩子的愿望当做自己的义务,对他们有求必应,甚至都不考虑他们的要求是否合理。

过去,父母以极其淡漠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当成无关紧要且毫无任何权利的“寄生虫”。如今,人们号召以“正确的”主张和原则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们理应得到“与孩童相适应”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应该被尊重,而这种思想的中心是对父母与孩子关系没有成见地、不受拘束地探讨:孩子想要的和父母想给的总是不能完全同步,他们之间总是充满了冲突。未来的某一天,这两个人群或许会和谐相处,但前提是父母必须首先作出努力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冲突还是很常见。

如何对待孩子与父母之间充满冲突的关系,是应该正视它,还是否定?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的三十年中 --和任何一个时代一样,三十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婴儿成为一位父亲或母亲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仔细思考我们的教育步骤是否已经“偏离”了我们的初衷(与戴安娜 ·艾伦赛夫特的谈话主题),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又是为什么呢?

哪些方法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修复,可以使他们之间得到平衡和调节?本书所有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一个问题展开。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论点的目的在于激起所有父母的勇气:重新拿起你们的勇气,仔细地彻底地(不要带着负面的先入为主的成见)去思考这个满是问题的复杂关系网 --孩子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他们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我们对他们的期待究竟是否合理,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多大的独处空间?……同时自我反省,我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同反省我们自身大大小小的缺点一样。

因为孩子的一些举动而生气,有时会害怕他们的一些举动,甚至为此会咒骂他们,这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常见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反过来说,当孩子们偶尔也有这样的行为时,我们也应该选择接受。父母必须认识到一件事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孩子会向自己的父母学习,与他人交往时什么事能做,什么事最好不要做。父母应该正视自己的行为和感觉,不要因为羞耻而不敢面对自己。敢于承认自己不是完美的,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父母也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会受伤、会生病、耐心有限、拥有自己正常的与孩子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的父母,他们才有可能学会如何适当地解决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利用诡计“从背后阴险地”击败孩子。最后,他们对父母与孩子关系之间的冲突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会再盲目地追随一些原本就不可能存在的(还具有破坏性的)“完美理想”,①不会再盼望那些脱离实际的所谓的和谐。这样一来,他们也就会知道该如何更好更公平地对待自己和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真诚是人们共处并能进一步交往的基石。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不同辈分的人之间: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不会对孩子使用暴力手段,但是他们却会用其他的更恐怖的非暴力手段来苛求自己的孩子,比起这样的父母来,了解孩子与自己的能力和底线,不会对彼此做出过分要求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保护。这样的父母不会总是盲目地追逐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典范,例如总是想要更好的 --在他们的眼中,只要是认真对待了,努力实现了“及格”(著名物理学家唐纳德 · W.温尼科特曾经这样说),那么已经拥有的一切就是最好的了。要达到这种境界,有一个概念必须被确定,那就是分清楚父母的责任是什么,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忽略他们的利益所在。

为了将这个概念的轮廓勾画出来,并不需要父母亲自去探索每一个过程,并建立一个坐标轴,一条坐标轴标为“教育”,另一条标为“社会化”(或者“对所处文化的适应”)。事情究竟会怎样,不会取决于一场有关词语和概念的无意义之争,而在于人们对事情本身发展过程的理解。为此,人们首先还要考虑到生理前提,然后是历史成型过程,并为此进行一场争辩。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讨论将在本书随后的两个章节中出现。就像著名的原子物理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尼尔斯 ·波尔( Niels Bohr)曾经说过的那样,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一个真理更加的实用。总是有人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孩子或许也正承受着这样的痛苦,并且孩子与父母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你想要更好地了解现今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想要找到问题解决之道,那么你必须首先要知道,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样的大文化背景下,这些问题有了植根的温床。唯有对上述这些问题有了概括性的深入了解,你才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并找到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唯有本身具有独立自主性格的父母,他们才能引导并帮助自己的孩子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性格。

这是我书中的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 --所以我的书可能不能够完全地“迎合大众的口味”,反而会被视为是“有悖于传统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