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汛:企业家历史地位变迁(3)

从1992年到2002年,私营经济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中的亮点:私营企业从14万户增加到243.5万户,增长了17倍;注册资金由221亿元增加到24750.6亿元,增长了112倍;从业人员从232万人增到3409万人,增长近15倍;税收从4.1亿元增加到976.1亿元,增长了208倍。

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今,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变成能平等享受“国民待遇”的市场主体。

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为中国的非公经济破除了体制性的障碍,私营经济可以与国有、外资企业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开展竞争;2003年10月14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第二十二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2005年公布的“非公经济36条”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政策文件,被誉为“建国以来我国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清除体制性障碍的第一声”,意味着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可以与公有制经济主体一样,在同一起跑线上,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

2007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对非公经济“两个平等”即法律上的“平等”保护和经济上的“平等”竞争,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新视角,私营经济腾飞的新契机。

数年时间内,私营经济已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私营经济成为了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体、私营经济已经占到整个GDP的40%,GDP增量中的70%-80%来自于私营经济;私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其就业量占全国非农就业人数的80%左右。至2007年,全国登记注册的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数达1.27亿,实际就业人员可能在2亿左右。

值得一提的,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私营企业家勇往直前、一马当先,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了他们的睿智与生命力。比如新希望集团和东方希望集团先后进军越南市场,万向集团通过并购美国舍勒公司使其产品一夜之间融入美国市场,华立集团在泰国罗勇建工业园区,康奈集团将工厂搬到了俄罗斯乌苏里斯克,新洲集团把目光瞄准了俄罗斯的森林和石油资源……

而作为21世纪初崛起的第三代中国私营企业家,是伴随着新经济的兴起,依靠风险投资、互联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的企业家,如马云、张朝阳、李彦宏等。他们的典型特征是高学历、高技术、年轻化,更具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熟悉国际规则,创始人或管理团队具有“海归”背景,能够在全球竞争中搏击风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