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局部性扩张
“二哥,二哥!你快看看这篇文章。”
1992年4月的一天,刘永好拿着一张报纸,兴冲冲地走进了二哥刘永行的办公室。刘永行一看,那篇文章的题目是:《东方风来满眼春》。
一直负责营销和对外宣传、接待工作的刘永好,对政治风向的嗅觉特别灵敏。他兴奋地说:“看来政策要变,我们大发展的时候真的要来了!”
当时,刘永行兄弟正碰上了一件特烦恼的事情--1991年,四川内江的东兴饲料厂的厂长就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与他们合资。此之前的2年时间,这个饲料厂因为激烈的竞争陷入巨亏之中,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但他们在80年代末刚刚改造完成一条不错的生产线,却让刘永行兄弟十分满意。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营企业的改革一直是政府的心头病。从1984年起,各项改革措施年年花样翻新,从利改税、承包制、政企分开,到优化组合、股份制、租赁制,药方开出了一帖又一帖,却罕有成效。
在国家诸多政策倾斜和大量资金注入之下,国企仍然面临着生产回升缓慢、效益下降、亏损翻番的惨淡局面。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此时的国营企业改革再也没有原来那种“一改就灵”、“一包就活”的意气风发,更多的时候,它带有一种悲壮而无奈的气息。
此时,国企只得低下高贵的头颅,与生机勃勃的私营企业或乡镇企业进行联营合作成为一种无奈之举。
各取所需的双方迅速达到一致:东兴饲料厂把他们的固定资产、原材料和国有土地的使用权一次性有偿转让给希望公司,而职工则以借用的方式保留,由希望公司来安排和管理。
但是这个方案在报批时,却遭到了内江市粮食系统领导的断然否定。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对于姓“社”姓“资”的争论正是异常激烈的时候,地方官员自然对私营企业充满了忌讳与警惕;其次,当时另外有一家外资企业也盯上了东兴饲料厂,虽然他们的报价比希望公司的要低,但是地方官员认为,引进外资可以当作一项政绩来上报,同时外资还能享受很多优惠政策。
为此事,原来的厂长和职工很是不满,厂长甚至为此辞职。此事在四川引起了巨大震动,新华社的《经济参考报》还专门为此发了信息,质问“为何宁与外商,不与国人?”
其实早在1991年8月10日,刘永行兄弟就在成都注册成立了“成都希望有限公司”,陈育新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1991年底,希望公司的发展超出了刘永行兄弟的预期,销售额首次突破了1亿元大关,同时完成利税1000万元。
当时,他们在新津建立的两条饲料生产线已经是满负荷运转,但仍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在工厂的门口,彻夜排队等待拉货的汽车蜿蜒排成长龙,最长的竟然要等上28天。
发展现状逼着他们开始考虑一系列问题:是安于现状还是进一步扩张?以什么样的形式扩张?是在新津继续上第三条生产线还是到外地去开厂?是专注于饲料生产还是进行多元化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