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碰壁,王世襄当初的雄心壮志备受打击,他开始怀疑自己来重庆也许是个错误的选择,回北平的念头开始不绝如缕,但又不甘心两手空空回到北平,再说这也深负父亲的厚望。“你要不要考虑来我们营造学社?”正在王世襄无所适从之际,梁思成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你的志愿是搞美术史,如对古建筑有兴趣,可以到中国营造学社边学习边工作,职位是助理研究员。”②
中国营造学社成立于1930 年,创办人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交通系大员朱启钤先生。朱启钤,1871 年生,字桂辛。朱启钤的一生所遇可谓曲折离奇,沉浮宦海,毁誉参半,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民国、日伪、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曾出任北洋政府五任交通总长、三任内务总长。朱启钤曾官至代理国务总理,后因为支持袁世凯复辟而饱受非议,并因之退出政坛。之后,朱启钤便专注于中国传统建筑及中国古丝织品的研究与保护。
1925 年,朱启钤与陶湘①、孟锡钰②倡议成立“营造学会”,他私人出资,以他在北京的寓所为学社社址,旨在研究建筑文献和中国传统建筑式样。1930 年2 月,“营造学会”更名为“中国营造学社”,发行《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朱启钤亲自担任社长,并在故宫内废弃的一角,找了十几间西庑旧朝房作为研究所总部。为支持研究,营造学社申请了中美及中英庚款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的经费。不久,朱启钤请学社成员、清华老校长周贻春专程
赴沈阳,动员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梁思成和他的夫人林徽因加入学社。1931 年秋,
梁思成夫妇回京,正式加盟营造学社。此外,包括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赵深,史学家陈垣,地质学家李四光,考古学家李济等当时最为优秀的学术精英,以及许多财界和政界人士也先后加入营造学社,支持学社的研究工作。营造学社汇聚群贤,一时蔚然大观。
营造学社成立之后,以天安门内旧朝房为办公地点,营造学社内设法式、文献二组,分别由梁思成和刘敦桢主持,分头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国古建筑田野调查工作。从1932 年至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之间的短短五年中,学社成员以现代建筑学科学
严谨的态度对当时中国大地上的古建筑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调查,搜集到了许多珍贵的数据,其中很多数据至今仍然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营造学社被迫南迁,辗转经过武汉、长沙、昆明,最终落脚在四川宜宾的李庄。大后方的营造学社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在这期间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
此前王世襄一直在从事书画方面的研究,而建筑又被誉为“立体的画”“无形的诗”,王世襄眼前并不能够找到书画研究的工作,梁思成则给了他一个助理研究员的职位,这对于爱好广泛的王世襄,无疑又是一次学习新的学科的机会,所以没有任何犹豫,他就接受了这份工作。在他
看来,学习建筑史总比去故宫搞行政工作好,而同时营造学社的办公地点在李庄,他也能够就近向其他学者求教。
1944 年1 月,王世襄随梁思成先生同乘江轮从重庆到李庄,开始了其在营造学社的工作。
由于找到了自己喜爱的工作,王世襄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心中充满了探寻新世界的好奇感。是啊!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他已暗下决心要将自己所学的全部奉献给这个饱经磨难的祖国。事实证明,也就是在中国营造学社的这段学习经历,奠定了他一生学术研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