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客户通过书面咨询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的企业做十来年了。前些年我们每年都有增长,多的时候甚至每年增长一倍以上。但最近两三年,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没有办法把营业额做上去。不但没有增长,有些年份保住原来的业绩都很困难。为什么我的企业越来越难做?有什么办法才能走出现在的徘徊不前?”
这位客户的问题是一个普遍问题。每一个企业早晚都会遇到这个问题。即使是百度和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也会在高速增长之后面临增长乏力的问题。只要看看百度和阿里巴巴这些年的年报,就会发现其营业额的增长已经从原来的三位数变成了两位数。将来再变成一位数甚至是零增长,我相信也只是时间问题。我以前的一个合作伙伴,德国上市公司(行网:全球首家上市的的商务交友网站),营业额增长率也从2005年惊人的500%下降到了最近的大约30%。
为什么企业会越来越难做?为什么企业发展会遇到天花板?企业的极限在哪里?
在2009易中年会上,万通集团董事长,有着“企业思想家”美誉的冯仑先生花了一天的时间,与到会的500位易中老客户分享了他思考这个问题的结果。
按照冯仑先生的看法,民营企业家在发展过程中会碰到四个增长的极限,也即是增长之坎:
第一是市场的极限。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市场,也就决定了企业规模能做多大。为什么地产行业能有像万科这样年营业额到600亿的企业?因为地产行业是一个整体规模3万亿的产业。为什么让我们眼花缭乱的影视业几乎没有利润超过一个亿的大公司?因为这个行业的整体规模在中国也就只有100亿左右。换句话说,我们选择“地盘”的大小会影响我们生长的空间。当企业在一个市场做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像以前那样大幅度增长了。
第二是组织的极限。大部分企业的行业空间足够大,但我们自身的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组织架构,我们的用人机制等方面让我们要么纠缠在内部纷争,要么只能依赖老板一个人的能量和精力。公司无法进一步发展可想而知。冯仑先生就此打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多企业长不大,是因为穿的“衣服”太小。企业大了,“衣服”却没换,当然束缚企业的成长。
第三是模式的极限。前两个问题解决了,但业务和竞争模式没有变化,企业就会逐渐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竞争态势,成本结构,资源价格,人才需求等外部和内部条件。这也必然导致一个企业无法继续成长。套用一句流行的广告词,“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模式是不断思考和验证的结果,老板“思想”的大小也会像衣服大小一样支撑或束缚我们的发展。
第四是价值观的极限。一个人的道德贞操决定一个人能在事业上走多远。冯仑先生有一个简单却深刻的比喻:坏女人在年轻时挣(小)钱,但上了年纪之后就无钱可赚,因为没有男人再要她。而好女人开始时可能挣不到钱,但熬到更年期就能挣到(大)钱。好心眼和坏心眼的企业家,和好坏女人一样遵循上面的“冯氏定律”。所以老板“心眼”的大小是决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的第四个重要因素。
一个企业越来越难做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学家所说的“效益递减定律”。例如当我们完全确立并熟练运用广告实现销售增长这个模式的时候,这个模式的功效就开始衰减了。举一个易中公司的例子:2005年我们在《参考消息》上一次广告得到的订单可以超过2500个,但到今天做一个同样大小的广告带来的订单往往达不到200个。
效益递减的规律也完全适用冯仑先生提出的那些方面:企业的一次组织变化,企业的一次模式变化,企业家的一次道德提升带来的效益往往让我们打破一时的极限,但接下来它的效益就开始递减。如果不能有意识地持续地变革,我们早晚会遇到增长的极限,企业也会变得越来越难做。
幸运的是,自然界不仅有“效益递减定律”,经济学家还告诉我们创新能带来“效益递增”,也就是说通过创新能够让我们突破原来的极限。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一个新产品给我们带来一片新天地。一个新客户群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增长期。换一种方式定义我们的组织结构让我们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成长。引入一个新观念让我们的公司焕然一新。这些都是“效益递增”定律在起作用。
冯仑先生提出民营企业发展的四个极限,目的不是让我们屈服于我们的“命运”,向“极限”低头。恰恰相反,了解极限才有可能打破极限。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地盘定义得再大一些;可以把我们的衣服做得再宽松一些;可以让我们的思想走得再远一些,可以让我们的心胸再宽广一些。
如何走出企业越来越难做的宿命?如何走出徘徊不前?打破极限,不断创新是唯一的途径。经常听到有人感叹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我相信,即使是死,找死也要比等死有趣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