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刻偏离后的回归与专注(2)

1993年,宏观调控刺穿了海南地产虚假的繁荣,破裂带来巨大的阵痛,好些跳进海南地产圈的企业家从此一蹶不振。目睹从繁荣到迅速的坍塌,这让王文京既惊又怕。

王文京事后总结说,“谁都不敢保证自己的决定100%正确。如果发现错了,及时修改过来,也没有什么。像我们当时要去搞房地产,后来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去做,调整回来之后,我们就更坚定了做软件。”

有人甚至形容:海南之行给王文京上了生动的一课,并彻底灭绝了他谋求多元化发展的想法。”

专注的另一个敌人就是“多元化”,因为一个企业要专注,在很多程度上要求一个企业专注于一个行业或者领域。

1992年,当时中关村都在喊多元化,用友也卷入其中。后来,王文京庆幸地说,幸好1993年及时发现多元化是个陷阱,迅速调整回到了软件老本行上来。1994年,王文京“回归”一门心思做软件。他在北京迅速调整公司战略,即“立足软件领域,实现产业化”,历史再一次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不能忽视的是还有另外一个背景,此时的中国软件市场烽烟四起,这对用友来说显然是残酷的。

有人如果提到这段历史,王文京往往会说这段时间“用友是曾走过的一段弯路”,从此要“立足软件领域”。

其实,王文京和苏启强的分手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王文京专注的表现。苏启强关注到软件销售,希望用友能迅速投入这块市场。王文京反复琢磨,他认为还是希望继续朝软件产品上走,于是就退出了讨论。

后来用友上市后,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业界广为流传:当天晚上王文京召集董事会和高层经理开会。其中他强调,希望大家从上市的热烈气氛中冷静下来,他同时向高层敲了一个警钟:上市后,用友要继续保持主业集中,不盲目搞多元化,同时不能为了投资而投资。

“对企业来说,我觉得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可能就成功了一半。当然这里的选择方向是宽泛意义上的。大的产业方向包括你的行业领域,这个领域里边你选什么产品,产品里边选什么技术方向等等。这种方向的选择,其实就是所谓的战略管理。”

做企业是走专业化好,还是走多元化的道路好,理论界和企业界一直争论不休。其实,对任何一条路径来说,它们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也都有失败的惨痛教训。

如果从实用主义的商业态度来评判,标准其实很简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国内知名的经济学家钟朋荣提出的五条原则或许值得我们参考。他认为,大企业可以做多,小企业应当做专;老企业可以做多,新企业应当做专;“爷爷”(投资公司,集团公司)可以做多,“儿子”、“孙子”(二级公司、三级公司)应当做专;有剩余资源的可以做多,资源短缺的应当做专;现有产业没有空间的应当做多,现有产业空间广阔的应当做专。

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企业应该认清自己企业的状况,先生存再发展,无论专业化还是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企业的核心使命究竟是什么,企业存在的最终目的和使命是创造价值和财富,企业究竟适合做什么?

李嘉诚说:“第一个,你做那个行业,一定要追求那个行业最好的知识、信息,最好的技术是什么,且必须处于最佳的状态。第二,努力、毅力。不过,很重要的是,如果一个机构,没有掌握跟这个行业有关的知识,如果你判断错误,就算你再努力、再有毅力,你失败的代价太大。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与人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