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时候开始,国外也开始关注王选的研究了,比如像麻省理工学院,像日本。因为日本在汉字的信息处理方面一直是走在前列,有非常著名的汉字激光照排写研公司。从这个时候开始,在和蒙纳公司展开的技术竞争中,激光照排研究得到了迅速提高和成熟。同时国家也为这项技术开了很多绿灯,使这项技术正常发展。等到科研成果出来以后,要进入样机实验,只有样机实验成功才能进入规模化生产。对于当时中国的激光照排技术来讲,样机生产比科研还难。中国当时的技术水平,尤其是硬件水平根本达不到。后来王选迈过了很多技术鸿沟。他们夫妻后来回忆说,样机的实验可以说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有人曾就此说,“王老师,如果当时我们用美国的硬件,终端机微机,我们激光照排技术可能在六十年代末就推出了。”王选说,“这个问题是毫无疑问的,肯定是能够推出来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历史。”他的意思是说,我们没有办法让我们的改革开放提前十年,没有办法让国门提前十年打开,我们能够在今天这个时代做这个事情,还应该感谢这个时代,没有这个时代,我们比还要晚。
1980年,在北大诞生了第一本激光照排小说,叫《伍豪之剑》。写1929年作为中央军委主席周恩来,怎样来清除队伍里面内奸的故事,在北大王选的纪念馆里应该有这本书。这本书15000字,在完成排版之后,整个北大老图书馆的楼里一片的欢腾。因为有成品出来了,必须要进入样机生产阶段。
当时全世界在激光照排方面,领先大公司有三四家,一个是英国的蒙纳,一个是日本的写研,还有一个是美国的HTS,还有一个就是当时最厉害的美国的王安。它们都想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当时的印刷工业在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非常庞大,必须进行换代。因此王选面临着跟成熟技术的搏斗。历史把他推到了一个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刻,把最残酷的竞争摆在他面前。王选就是王者之选,九死一生,他必须去冲。他当时发了一个毒誓,如果激光照排出不来,国家给的1000万的科研经费,我全部退回国家,一分钱都不留,这句话有非常心酸的背景。
748工程,新华社是参与者之一,并作为研究试验的重点基地,因此样机的调试新华社一直参与。但是中国还有一家是标杆式的印刷企业,就是《人民日报》,它要改造老的设备,因为好多人都看不到报纸。所以中央同意《人民日报》引进一套设备,《人民日报》接触的是美国的HTS。王选知道这个消息后内心很冲动。他就到《人民日报》讲华光Ⅱ型机的技术如何好,HTS的技术已经落后了,只要我们样机生产能够调试通过,就可以满足《人民日报》的要求。但他的话被否决了,《人民日报》拍板引进HTS的设备,价钱是430万美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王选回来的路上极度疲劳,他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一句话都不说,当时汽车上比较拥挤,他提前下站走回了新华社样机实验基地。回到新华社以后,他继续投入到软件的调节工作中。这时有人就开始说风凉话,说人家都有现成的东西,您还处在研究实验阶段,还瞎忙活什么?这对他刺激很大,他就发了狠誓,一定要在1985年上半年把它弄出来。这件事情对王选产生很大刺激,但他后来也理解了,为什么能够理解?当时那种情况下,中国技术力量确实不足。但是他们唯一想错的地方,就是他们低估了中国知识分子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
1985年的5月6号,我觉得可以认为是王选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也是第一次的转身实现了。这一天,样机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充分肯定了他的技术指标,其中主要技术指标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样机调试成功以后就开始批量生产,最早确定的主要生产场地在潍坊。而中国第一家使用激光照排技术的是《经济日报》,当时《经济日报》在王府井的口那儿,那个位置特别狭小,印刷厂占了整个地方的三分之一,当时所有报社都有庞大的印刷厂。
1987年,《经济日报》的四个版全部都使用上了激光照排技术,这是能够载入中国印刷史的事情。从这一天开始印刷业就进入崭新的时代,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时代。这被认为是继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以后,印刷工业的第二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