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会赢,赢在方向(1)

    成吉思汗会赢,赢在方向(1)

    1987年11月2日起,台湾当局开放部分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一批批台湾居民通过香港走过罗湖桥与久别的大陆亲人相聚。随之,一些台湾商人试水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的深圳投资。1988年10月,一个名为深圳海洋精密电脑接插件厂的台资企业在深圳西乡崩山脚下成立。

    大个子总裁郭台铭站在150位新员工面前训话:“我们要做全球最大的企业!”下面有员工禁不住偷笑:“这个人真能吹牛”。就凭这一栋厂房,百十号人,没有人相信。

    海洋厂首批150名员工从广东澄海、潮州、丰顺招募到深圳。一栋五层厂房是租来的,一楼是仓库和外厅,二楼开始空着,三楼办公,四楼生产线,五楼是宿舍。100多位女工是一个大通铺,隔壁的男生也是一个大通铺。深圳夏天炎热,虽然有风扇,吹得也是热风,热得睡不着,有人就跑到地板上睡,说是很凉快,大家就都睡到了地板上。一个夏天就是地板上度过的。一年后宿舍盖起来了,大家搬到宿舍里住,就要分开了,大家还有些恋恋不舍觉得在一起睡挺好。

    深圳一下子起了很多工厂,电力供应不上,经常停电,又不事先通知。电一停,大家就找个地方休息,电来了再上生产线,经常是夜间12点来了电,大家也爬起来回车间工作。如此,睡觉都不踏实。

    停水是一件痛苦的事。有时餐厅洗碗的水都没有,就用纸擦一下饭盒。下班以后大家就端着脸盆,提着水桶到一公里外的村子里去找水。在村民们的水井旁刷牙、洗脸、洗衣服,完了再把一脸盆水端回来。

    有人回忆,当时为了开拓市场业务,他们就住到深圳的宾馆,不时到前台询问,有没有我的传真,借机翻阅台上的传真,一天翻几次,有时就站在传真机旁边,来一份看一份。看到有用的客户,记下单位、姓名、房间号,然后上门推销。

    郭台铭为什么最早投资布局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台湾基本工资已超过每月约2500元人民币,而内地的作业员则是每月500元人民币,两者相差约5倍左右。特别是,在台湾有钱也请不到人,而内地工厂的门外,随时可见打工仔、打工妹排队找工作,而且这些人年轻手巧目明。

    另一个问题是,20世纪80-90年代经济起飞、台湾土地价格节节上扬。反观内地土地广大,要多少有多少,就怕没人利用。各地政府为积极招商,除了提供服务,为厂商铺路整地,优惠政策从“二免三减半”放宽至“五免五减半”,也就是前五年不用交税,后五年的税只要一半,而且如果厂商继续投资,还可以继续享受优惠。特别是深圳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建设开发热火潮天。

    投资大陆,助力富士康得以快速发展。

    1986年到1990年,鸿海从亿元人民币成长到了4亿4千万元人民币,五年内成长了三倍。1991年6月18日,鸿海挂牌上市时,已是一个台湾第一、亚洲第六的连接器公司。

    在富士康登陆大陆前,大众、台达电、神达等企业都比鸿海大出几倍,郭台铭一一将他们很快甩在了身后。2001年富士康销售额达到360亿元人民币,首度坐上台湾第一大民营制造业的宝座。

    2003年,鸿海从亿元人民币一下子成长到91亿元人民币,最先创下台湾公司一年成长250亿元人民币的纪录。而后2004年第一季度,一个季度鸿海就成长了250亿元人民币。此前,郭台铭就放出豪言:“我每年都在创造一个全台湾前五十大的企业”。而此时,郭台铭一年成长1000多亿,每年都创造一个全台湾前十大的企业。

    2004年,富士康超越伟创力,坐上全球代工大王宝座。

    2005年起,富士康跻身世界500强,排名一路跃升,挤入前100名已在眼前。

    郭台铭在大陆的气魄从深圳龙华园区就能看出。

    1995年11月,富士康从康柏手里接下电脑机壳的订单,12月即到深圳选址。当时的龙华还是一片荒草没人的荒野。郭台铭站在一个高处一挥手,大声说:“看得见的土地我都要啦”!

    1996年2月1日,富士康龙华基地破土动工。边建厂边生产边出货,从此,富士康走上每年最少成长50%,有的年份增长100%的高速发展之路。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