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国君主 二

李煜在他登基的第一天,就给自己惹了一个麻烦。

在古时候,天子登上皇位的那天,要搞个大赦天下的仪式:在宫门前竖一根七丈高的长杆,顶上立着一只四尺高的木头雕刻的鸡,头部用黄金装饰,口里衔一根七尺长的绛红色长条形旗帜,下面用彩色的盘子托着,用绛红色的绳子捆扎固定,然后宣读赦令。这在仪式上叫做“金鸡消息”。南唐那时虽然已经沦落成为宋朝的附属国,但书袋子成堆的大臣中仍有人没有忘记这项仪式。毕竟,新国主登基这样的大事,总要摆摆排场、显显面子吧,虽然只有两三千里的狭窄山河,谈不上什么大赦天下,但在自己家里热闹一下,赦免几个罪犯,听听万岁的呼声,自娱自乐一番,总不会有什么大事吧。于是,就照此办理了。

结果,麻烦来了。在汴京的赵匡胤听到这个消息,大发雷霆:你李煜不过是我一个附属国的小头头,哪里来的天子?居然敢用天子的礼仪?真是岂有此理!于是,立即就把南唐在汴京的进奏使陆昭符叫了来,劈头盖脸一顿骂,要求给个说法。幸好,这个陆昭符心理素质不错,口才也好。他急中生智,辩解说:“陛下请消消气!我们南唐是中原的附属国,国主继位,在自己境内做做样子,怎么敢用 ‘金鸡’呢?我们那里,把这个叫做怪鸟。所以,这是‘怪鸟消息’不是‘金鸡消息’。”赵匡胤一听,哈哈大笑,说:算了,那我就不追究这只“怪鸟”了。

赵匡胤的火气虽然被勇敢机智的南唐“灭火队员”给消灭了,但李煜在知道这个消息后,神经却一下子紧张起来。他马上派人给赵匡胤送去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也就是我们曾提到过的《即位上宋太祖表》。里面的内容,主要是表白自己本来不是做皇帝的料,也没有做皇帝的心,做了皇帝之后,他会坚持父亲的路线不动摇,“惟坚臣节,上奉天朝”,也就是坚定不移、全心全意地做宋朝的下属。并且,他还赌咒发誓地说:

若曰稍易初心,辄萌异志,岂独不遵于祖祢,实当受谴于神明。

大意是说假如我刚当了国主,就对您有二心的话,那么就不仅是违背了祖宗的教导,而且还应该受到神灵的惩罚。从这话,我们可以知道李煜恐慌到了何种程度。为了让赵匡胤相信自己的诚意,他连祖宗、神灵都抬出来帮忙了。

当然,要表示当下属的忠心,光凭这么一张纸、没有一点硬通货,这可不符合中国国情。于是随同这份报告,李煜还送上了一份厚礼,进贡了二千两金器,二万两银器,三万匹绫罗绸缎。这份礼是怎么个厚法,我们不妨作个比较:据《宋史》的记载,赵匡胤登极时,李煜的父亲李璟送的贺礼是绢两万匹、银一万两。在古时候,一两金子大约相当于十两银子。也就是说,李煜送出去的这个红包的份量,足足是他父亲的三倍多。

这还不算完,李煜还把这种进贡由临时性的工作变成了经常性工作,几乎是时时贡、事事贡。《宋史》上说:

煜每闻朝廷出师克捷及嘉庆之事,必遣使犒师修贡;其大庆,即更以买

宴为名,别奉珍玩为献;吉凶大礼,皆别修贡助。

就是说,李煜每次只要听到宋朝打了胜仗或者是其他喜庆的事,一定会派代表去送礼慰劳;大的庆祝活动,还要以给点小钱帮忙办酒席的名义,另外再送上许多珍贵好玩的东西;至于其他红白喜事,也都额外再打红包。自然,每次出手,都不会是个小数目。因此南唐虽然还算有些家底,到后来也有些吃不消了。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李煜采用大臣的建议,用比较便宜的铁钱来代替铜钱流通,结果造成南唐物价飞涨。此外,他又不得不巧立名目,进一步扩大税收来源,据说当时已到了连鹅生双黄蛋、柳树开花都要交税的地步。

为了让赵匡胤彻底放心,李煜除了在经济上采取不断送人情、花钱买平安的“金钱公关”策略,在自身的政治待遇上也接受了比他父亲再低一级的标准。他的父亲虽然削去了帝号,但在各种政治礼仪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一个皇帝的待遇。到了李煜,情况就不同了。在《宋史》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说李煜在给赵匡胤送了那个登基的报告之后:

太祖诏答焉。自景画江内附,周世宗贻书于景。至是,因煜之立,始下

诏而不名。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面的关键就是“贻书”和“下诏”的区别。“贻书”,赠送书信,常用于朋友之间。李璟虽然被周世宗给打怕了,向周世宗称臣,做后周的附属国,但周世宗对他还算客气,给他下的指示都是采取书信的形式,表面上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到李煜这里,赵匡胤给他的就不是书信,而是“诏书”了。诏书,是皇帝对臣下的旨意,是一定要执行的命令,因此叫做“下诏”,这等于是在形式上也明确了双方的上下级关系。不过,赵匡胤还是给了李煜一块遮羞布,就是“不名”,在诏书上不直接称呼李煜的名字。这是古代皇帝对下属大臣表示尊重的一种做法。传说,南北朝时,梁朝的皇帝梁武帝在一次酒席上跟吏部尚书蔡撙打招呼。他开始喊的是蔡撙的名字,一连喊了很多次,蔡撙都假装没听见。梁武帝最后没办法,喊了一声“蔡尚书”,蔡撙这才站起来答话,还很严肃地对皇帝说:“我是有职务的人,陛下不应该用名字来称呼我。”弄得梁武帝很不好意思。赵匡胤给李煜“诏书不名”这个待遇,等于是先扇了他一巴掌,要他规矩点,别忘了宋朝的领导地位,然后又给了颗糖安慰一下,表示我还是很给你面子的,你就乖乖地做我的大臣,做你的小主子吧。

李煜是个聪明人,对这个“诏书不名”的含义,他自然是清楚得很。但是,凭南唐日益衰弱的国力,他又有什么本钱敢去跟赵匡胤争待遇呢?不但不敢去争,他还得积极配合赵匡胤给他的这个定位。史书记载,李煜从即位那年开始,每次会见北宋派来的代表,都会脱掉只有天子才能穿的黄袍,改穿紫袍 。此外,还有一件小事,可以让我们看出李煜是如何陪尽小心了。

古代,在皇宫正中屋脊的两头装有一个叫做“鸱吻” 的东西,用陶瓷做成,形状有点象往上翘的鱼尾巴。“鸱”,有人说本来是“蚩”,据说是海中的一种生物,能够喷浪降雨。因为汉代的宫殿经常遭受火灾,有人就向汉武帝吹风说,在宫殿屋脊的两头装上鸱吻,就可以防火免灾,保证社稷的安宁。汉武帝信以为真,就让人这么做了。虽然效果如何很难说,但汉武帝在历史上名气太大,后世的皇帝们大约都有点偶像崇拜心理,看样学样,把他这一套迷信的把戏也继承了下来,到后来,竟然成了帝王威严派头的一个象征。南唐的宫殿上,当然安装有这样的“鸱吻”。李煜由于刚登基就一不小心弄出了个“怪鸟风波”,已经成了惊弓之鸟,看到这个东西,也觉得碍眼了,生怕宋朝的使者把这个事情回去一说,又刺激了赵匡胤的神经,认为他仍然想跟大宋天子平起平坐,那麻烦可就大了。因此,每当宋朝的代表一来,他就叫人将“鸱吻”拆下来,等宋朝的代表走了,再把它装上去。

但是,李煜的服软认输,并没有让野心勃勃的赵匡胤打消吃掉南唐的意图。赵匡胤曾公开对他手下的将领说:“你们每打下一个城寨,除了兵器、粮草这些军用物资,钱物都可以分给士兵,我所要的,只是土地。”显然,赵匡胤要的,是一个大大的天下,要的是在这大大的天下发号施令、莫敢不从的威风,是流芳百世的丰功伟业。他是这个时代的主角,是唯一的太阳。天无二日,他怎么能容许李煜和他的南唐永远存在下去呢?他所等的,只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因此,就在李煜不断地送钱送物、委曲求全的时候,赵匡胤先后出兵灭掉了荆南、后蜀两个国家,并在汴京开凿了很大的一个人工湖,开始演习水上作战,为日后攻打南唐作准备。

那么,面对咄咄逼人的赵匡胤,李煜难道对他的意图就一无所知?难道不知道悬在头上的这把亮晃晃的铡刀总有一天会落下来?难道真的就连一点抗争的心思都没动过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