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决战是明清战争中的一次具有决定性的战役。双方准备的时间都很长,汇集的兵力也十分雄厚,这场战争的胜负都直接影响到双方的前途和命运。松山位于锦州之南,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洪承畴之所以在这里安营,是看到这里是宁、锦的咽喉。如清军一破松山,明朝的宁、锦就全线动摇;如果明军能固守松山,清军在宁、锦用兵就较难收效。洪承畴援锦之前,就有人说过,明廷应“以松山为急,国家安危系焉,舍此无可措手矣”。洪承畴率兵到松山以后,为牵制乳峰山东侧的清军,立即占领乳峰山西侧,并在东西石门扎营。乳峰山位于锦州南郊,距锦州仅五、六里。明军在松山与乳峰山之间扎步兵营七座,骑兵分布在松山的东、西、北三面。这样一个环松山城的布局,显示了明军阵营的严整和雄威。清军看到明援军的阵营之后,都有点恐慌。
崇祯十四年(1641)八月二日,明军出战,洪承畴想用部分兵力击破围城的清军营盘,但交战几个回合,各有胜负。清军受挫更多些,明军也未能击破清军防线。锦州守将祖大寿,率兵从城内冲出,想和明援军会合。然而,他们只突破了清军的两重围困,还有第三层围困未能冲出,就被清军赶回城内。在这次战役中,明军斩杀清兵一百多人,军官二十多人;明宣化总兵杨国柱被清军当场杀死。洪承畴立即以李辅明代统其兵。在以后的交战中,双方各有胜负。清军主帅多尔衮,已经感到很难战胜明军,硬打下去,清军要吃大亏的。多尔衮向皇太极报告,认为明军“来者甚众”。皇太极自然不会在松山退却,决定加派八旗兵来增援松山清军,并决定带病御驾亲征,前往松山。出发前,他在沈阳令人搜索壮丁,又传檄各部兵马,集合到京师。皇太极原打算八月十一日启程,后因鼻出血,只好后延三天,但仍流血不止,他顾不上这些,决定立即出发。英郡王阿济格见他身体不好,劝他缓行。皇太极着急地说:
行军制胜,利在神速,朕如有翼可飞,即当飞去,何可徐行也!
他带领三千骑兵,纵马飞驰,昼夜兼程,十九日就到达松山。皇太极到达松山以后,立即命令拜尹图、英额尔岱、科尔沁土谢图等亲王所部在松山、杏山之间扎营,并立即部署对松山进行包围。
这次双方投入的兵力,明军为十三万之多,清军大约也相当于明军的数字,或多于明军。总之,对清朝来说,这次战役是动员了全国的兵力,还调来蒙古各部和朝鲜的兵力助战。
皇太极自己先上山观察明军阵势,史书记载他:
登山观兵,见洪阵严整,叹曰:“人言承畴善用兵,信然,宜我诸将惮之也。”营北八十里有北山,延亘数十里,四王登其巅,横窥洪阵久之,见大众集前,后队颇疏,猛省曰:“此阵有前权而无后守,可破也。”
皇太极对洪承畴的军队是叹服的,认为洪承畴的阵营严整,治兵有方。不过,皇太极不愧为一代名帅,有相当的军事才能。他在叹服之余,一眼看出洪承畴布阵有疏漏,立即采取对策:
遂星夜令军士,将北山顶中劈为二,状如刀脊,遇石辄命凿去,凡深入八尺,上广一丈二尺,而下隘甚,仅可容趾,马不能渡,人不能登,有堕者,无着足处,不得跃起。濠长三十里,以兵守之。时塔山已为清据,诛杀殆尽。其西亦浚一濠,即以土筑堡,凡五十里,直接杏山,亦以兵坚守,绝中国之援。